『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63期2022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22/06/17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智慧農工為農業開新局

撰文/許淑珮

5月梅雨季帶來連日豪雨,農委會估計,這一波豪雨造成的農業損失上看1,500萬元。今年是大雨致損,2021年則是臺灣5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在近1年的停灌措施下,農業損失高達16.5億元,水稻、茶樹、芒果、荔枝等都受到嚴重影響*。氣候變遷下,旱澇交替已成常態,「看天吃飯」的農業,尤其深受衝擊。

隨著科技進步,農業跨域整合資通訊及工業技術,發展出各種創新應用,「智慧農工」是協助農業轉型升級,擺脫「看天吃飯」困境的關鍵。工研院日前在農業大縣彰化溪州,舉辦「溫室效應.實驗圖書館」展覽暨「智慧農工科技發展永續論壇」,來自農工領域的產官學研專家,探討科技如何帶領農業智慧轉型,現場也展示25項智慧農工技術,期待能為農業發展開創新局。

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主要鎖定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農業人口老化、缺工問題對症下藥,包括工研院研發,可提高噴灑農藥效,還能縮短產地到通路距離的「高負載高續航無人機」;運用物聯網感測技術與大數據,精準預測病害的「作物病害精準預警系統」;短短30分鐘就能測得土壤氮、磷、鉀含量的「土壤肥力快篩檢測套組」等技術。此外,「beCert智慧國際預認證服務」以AI及區塊鏈技術打造全新智慧產銷模式,協助農民輕鬆把農產品銷往海外,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淨零碳排趨勢下,科技也正在翻轉農村。工研院協助養豬業者將禽畜汙水轉為生質綠電,不僅解決汙水處理難題,還讓農民從糧食生產者變身為手握碳權的能源生產者;社會企業元沛農坊,透過服務設計解決農業問題,成就多項知名農業專案,像是以獨特稻米品種種出玉里「黑熊田」,衍生出黑熊釀醬油、醬油米香等產品;投入農電、漁電共生多年的向陽優能,更以精確計算的透光率,讓農漁產在太陽能板的溫室中欣欣向榮,為臺灣的糧食自給、能源自給奉獻心力。

農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起始點,儘管產業變遷,工業接棒成為經濟發展中堅,但工業外溢的技術優勢,現在反過來為農業發展帶來新契機。在智慧農工加值下,臺灣農業在未來的淨零時代,將成為守護環境,還綠大地的先鋒,更有機會作為全球創新農業技術試驗基地,向外輸出農業實力,朝永續農業的目標邁進。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