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73期2023年05月號

出版日期:2023/05/15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臺灣應善用國際結盟靈活應變

口述/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柯承恩 整理/陳怡如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柯承恩。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柯承恩。

面對全球環境劇變和國際競爭,臺灣科技產業如何運用小國力量突圍?曾任臺大管理學院院長、總統府經濟顧問小組成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董事長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委員等,長期關心臺灣產業的發展的管理大師柯承恩,以深厚經驗和洞察力,提出臺灣科技產業如何找尋新契機的戰略思維。

全球環境劇變帶來的各種衝擊,特別是這幾年,國際變化更是加速。首先,美中關係從過去的戰略夥伴變成今天的競爭對手,當中國大陸開始壯大,對美國而言是愈來愈棘手。兩大國本來只是競爭者,逐漸變成對手,最可怕的是變成敵人,衝擊全球。以往美國在全球獨大,現在美國與中國則似乎要變成勢均力敵的國際雙雄,使得雙方的競爭更加劇烈。

其次,新冠疫情也帶給各國很大的挑戰,在歷史上很少有一段時間,國際交流是封閉停滯的。疫情讓各國嚴控國境,幾乎封閉,使得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幾乎中斷。以前常聽到的詞彙是「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而新冠疫情則帶來「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這是我們以前很少聽過的新詞彙。這個衝擊不只是個人的生命與健康,而全球的供應鏈也為之中斷,擾亂了全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

2022年2月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歐洲人幾乎無法想像,今天在歐洲大陸竟然還會發生這麼大的戰爭。因為從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種國際組織與秩序的建構就是要避免戰爭,即使有局部的戰爭,各國也不願意再發生大規模的大戰。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是世界能源供應的大國,自從戰爭開打,全球經濟馬上產生能源問題,伴隨而來的各國通膨也跟這個有關。

目前國際的經濟整合也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多年來全球化是我們的基本觀念,因為全球化使企業生意能夠做大,對國家產業發展有利。而現在則是走向區域化,區域內的國家利益與共,形成自由貿易區,另外看情況再與區域外的特定國家連結,使得全球產業供應鏈從長鏈變成短鏈。

全球化追求的是經濟效益,例如美國產品製造的人工與其他成本很貴,所以把生產移轉到中國或東協國家。但現在美中二國從以往的戰略夥伴關係轉變成競爭抗衡的對手,供應鏈便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還有國家安全的顧慮。各國在經濟上的國際夥伴,也開始將彼此價值觀的相似性,作為建立信任可靠供應鏈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體來說,以往的企業組織型態、市場策略等主要著眼於全球化的考量,講求效率第一的競爭力。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則在重新定位,不只考慮效率也要考慮安全與韌性。在此趨勢下,企業不能只延續傳統的做法,而需要突破、創新,當世界在改變的時候,我們競爭力的內涵與重點也要跟著調整改變。

從科技研發到經濟發展 環環相扣

科技研發跟國家經濟發展的關係,分為幾個階段:科學-技術-產品(服務)-企業-產業-經濟-社會。從最基礎的科學開始,若沒有紮實的科學基礎,技術就不易強化,而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的研究,正是工研院的強項。

從臺灣的科技產業發展來看,在政府與民間共同的努力下,從科學技術到科技產業的發展是有相當優異的成果。政府早期投資成立工研院培養科研人才,累積開發產品的科技能量。而且進一步讓人才與科技能量從工研院獨立出來成立企業,接受市場的挑戰與歷練,才逐步形成臺灣今天的IT與半導體產業,而成為臺灣在國際上深受重視的產業實力。這一過程提供一個很好的例證,作為政府從推動科技到產業的發展模式。

當然,從科技到產品的發展,除了技術之外也是因為有市場的需求,讓企業有獲利的空間,才能不斷累積資金而能持續成長,產業也因技術與市場的結合而成型,所以產業發展是技術導向與市場導向結合的成果。一般來說,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產業不夠發達的時候,產品供不應求,那時掌握技術的供應者有主導力量。可是當產品是供過於求的時候,就變成需求方有較大的主導力量,而企業需要更了解市場的需求,能夠有目標的運用或開發新的技術產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才能持續成長。

小國要結盟 強化連結國際

2000年之前,臺灣科技與產業發展已有一定的成果。臺灣在1973年成立工研院,1980年成立科學園區和其他研發機構,成為驅動科技產業的核心基礎,而且連結美國,培育科技人才。那時在亞洲,中國大陸的競爭力也還沒出現,臺灣與全球供應鏈結合,成為發展的關鍵機會。

但2001年底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快速成長,更有規模優勢。中國大陸土地人力相對便宜,吸引各國與臺灣產業前往設廠。而中國大陸產業在學習各國與臺灣經驗,加上中國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逐步取代臺灣優勢,這也反映在其GDP的大幅成長。另一方面,臺灣出國進修的人才逐漸減少,與矽谷的連結密度降低,而矽谷創新朝向軟體發展,與臺灣著重硬體產業的特性不同。除了少數產業之外,如半導體製造,臺灣產業競爭力的成長相對不如以往。

比較兩岸的經濟與產業成長,臺灣在20多年的產業競爭變化中,必須要思考作為體量較小的經濟體,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如何進一步發展?如何才能打造「小國大戰略」?在國家規模大小不同的情況下,也許有兩個簡要的思維,可以讓我們檢視本身的戰略方向:

首先,「大國有規模,小國要結盟。」各國因為土地與人口規模的差異形成不同的基本態勢,大國因為國內市場大、資源豐富、人才量大、有足夠的空間迴旋,雖然也需要與國際的連結,但本身擁有內循環的優勢。小國沒有規模優勢,就要靠結盟合作,引入人才,更需要強化連結國際,擴大國際市場,形成互補夥伴關係。

第二,「大國可強勢,小國要靈活。」一般而言,大國國力強大,可以仗勢運作,小國國力不足,資源有限,如果硬碰硬,贏的機會不大,而必須要更加靈活。國內體制要更有彈性,善用優勢,運用智慧謀略,在國際空間內,開發市場,擴大發展機會。

善用臺灣經驗 把Know-How輸出世界

在國際合作上,臺灣有幾個優勢。首先我們是全球供應鏈中可信任的夥伴,包含美日歐等大經濟體的發展戰略中,都有臺灣的角色,大家認為這個臺灣雖小,但足以成為可信任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這個非常重要。

臺灣經濟雖然不大,但2022年GDP總量全球排名第21名,不容小覷。2022年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臺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7名,量體雖小,但有強勁的競爭力。
臺灣產業類型豐富,是中型經濟體的翹楚,尤其半導體產業強韌,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加上資通訊(ICT)科技運用普及,產業鏈完整,製造效率優異,有高度的競爭力。2022年IMD的國家數位競爭力臺灣排名第11名,仍具相當的競爭力。

未來我們應該善用「臺灣經驗」強化與國際產業合作。什麼是「臺灣經驗」?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鍛鍊、累積出來的經驗就是知識與能力(Know-How),進而創造出價值。從管理學的知識發展來看,個人或組織都有成長發展的經驗,經驗可以寫成一個故事或個案,將個案作有系統的整理,萃取出各種原則與未來可運用的技術,就成為Know-How,也就是「Know how to do it」的知識與能力。

例如臺灣是最早發展科學園區的國家之一,因為長期的發展而有豐富的經驗,可轉化為科學園區開發與管理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幫別的國家建設與管理科學園區,就是一種Know-How;工研院也是一個臺灣經驗的精華,工研院的設立、成長、管理等經驗如果加以有系統的整理,可以成為一種Know-How,此種結合科技應用研究和企業發展的經驗,就可用來推動國際科技顧問服務,也可以成為對外連結國際的專業能量。

所以臺灣科技產業的國際策略,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一、連結國際資源,深化本身科技能量。二、善用半導體優勢,主動布局全球戰略。三、鏈結國際市場,引導產業創造價值。四、強化信任特質,切入韌性供應鏈環。五、創新應用科技,塑造臺灣創價特色。六、善用數位能力,擴大跨國合作市場。七、運用臺灣資金,發揮財務影響力量。

臺日存在多重互補條件

由於強化國際連結是小國大戰略的重要內涵,臺日合作可以作為一個特具意義的案例。長期以來,臺灣跟美國的連結比較多,反而忽略了日本這個鄰居。事實上,臺日兩國社會民間關係友好,存在很多互補合作的機會。

以2022年來說,全球經濟前五大國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與英國。就GDP總量而言,美國26.85兆美元、中國大陸19.37兆美元、日本4.41兆美元,日本雖然排名第三,但相較美、中二國,美國約為日本的6倍,中國則為日本的4倍。日本處於二大經濟巨人的陰影下,競爭壓力大增。加上美中關係惡化的衝擊,日本比以往更有在亞洲尋求合作夥伴的驅動力。臺灣在日本社會的整體印象與關係正面且深厚,自然成為日本對外經濟與技術合作的最適當夥伴之一。

日本長期投入科技研究有相當的成果,歷年得諾貝爾獎的人士有25位,其中22位是科學獎項,包括物理、化學與生技醫學等領域。各產業中大型國際企業家數較多,在許多科技應用領域也有扎實的基礎,包括太空、能源、電池、機器人、電子、醫療照護、與其他等。然而近年來,日本產業的競爭力相對下滑,在IMD2022年國際競爭力評比為34名。其數位競爭力則排名第29名。

另一方面,臺灣雖然也重視科學基礎研究,但投入較多能見度較高的主要在電子、醫學生技等領域。臺灣國際型大企業較少,聚焦IT和半導體領域,整體而言,較偏向應用科技與製造技術的研發。臺灣因為產業靈活性較高,在IMD2022年的整體競爭力為第7名,而數位競爭力則為第11名。

近年來,日本許多主要企業集團面對韓國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也積極推動全球市場的重新定位與企業組織的轉型。一方面加強前瞻高科技部門的布局,另一方面則逐漸放棄其較不具競爭力的傳統部門。日本在高端設備和關鍵材料零組件方面,於全球供應鏈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半導體設備約占三分之一,材料與零組件約占二分之一。

臺日合作 帶來新的成長曲線

臺日合作發揮的潛在綜效,對大企業來說,日本有堅強的科學與技術的基礎,臺灣有扎實的ICT與製造技術能力,當日本大企業集團在重整中所釋放出來的部門,準備分拆或尋找合作夥伴時,臺灣就有機會成為日本的最佳夥伴。臺灣新唐公司於2020年成功併購松下半導體部門即為其中一個案例。

此外,就中小企業而言,日本共有358萬家中小企業,大多正面臨嚴重的傳承問題,預計到2025年有245萬家企業的經營者,年齡超過70歲,其中一半尚未找到接班人。過去幾年,除了由日本國內企業進行的併購之外,中國與韓國企業也是在日本最主要的併購者。近年因為國際地緣局勢的轉變,臺灣可以更積極尋找承接或合作對象,以臺灣企業的靈活、IT運用能力,加上日本企業以工藝精神累積的技術,將有機會相互激盪,創造新價值,帶來新的成長曲線。

這幾年,日本政府有鑒於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積極推動新創政策。2022年春正式提出10兆日圓的大學創新投資基金,推出「5年新創發展計畫」,促成校園朝向開放式創新創業發展。臺灣在創新創業方面已經進行多年,臺日之間可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分享經驗,促成學術科研與產業發展的機會。在未來的5到10年之間會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如果能有少數幾個成功的合作案例更可以激發臺日雙方對於跨國創新創業長期發展的信心。

臺灣應連結國際 強化全球競爭力

面對國際環境快速變化,臺灣科技與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經濟有無以倫比的影響。臺灣如何規劃「小國大戰略」,善用本身的優勢與累積的能量,連結國際,強化在全球的競爭力,實為關鍵的議題。而工研院過去50年累積的成果、能量和人才,如果能進一步加強與鄰國日本的合作,並創造可見的成果,將對臺灣擴大國際科技與產業合作帶來更大的信心與更寬廣的空間。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