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期2024年08月號
出版日期:2024/08/14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觀光與農業背後的科技力
撰文/許淑珮
得天獨厚的臺灣,有著沃野肥田涵養大地,青翠山巒湧現玉泉碧水,還有浩瀚海洋孕育豐沛生命,處處美景都在述說著這片土地的溫柔與美好。但舒心愜意的背後,也必須面對現實考驗:少子化讓偏鄉人口年齡日增,無法負荷農務工事,而永續觀念抬頭,如何守護農業,減少污染與廢棄,都是挑戰。
在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裡,運用先進的3階段發酵技術,讓栽種不易的珍貴紅糯米保留傳統製作方法,研發創新的米釀產品,保存部落原始風味;富里羅山地區以天然泥火山鹵水製成的新鮮豆腐無法保存、難以銷售到外縣市,工研院協助研製天然保鮮液,搭配保鮮封膜設備與隔氧保鮮技術,成功打造羅山名物;更協助富里農會運用快速節能炭化技術,把農業廢棄物變成淨化空氣、保鮮蔬果、綠建材和電磁波阻絕等材料,打造農業零廢棄的優質範例。
不僅陸地上的要照顧,海洋也要保護!花蓮東華大學與工研院攜手,運用海廢氣化分解技術,把淨灘後含大量鹽分不易焚化的海廢,製成負碳排魚礁,為海洋朋友再造一個家,並透過腐蝕檢測技術,測試魚礁的耐用性與安全性,確保抵禦海水的腐蝕。
除了盡力為海洋大掃除,永續環境教育亦不可少,位於基隆的潮境智能海洋館引進工研院最新互動顯示技術的「我視AI魚缸」,透過人眼追蹤同步顯示魚類資訊展示,當遊客的視線望向魚缸中的魚類,簡介就會自動浮現螢幕,了解海洋生物更能萌生保護之情。
來到好山好水的南投埔里,青農引進「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以智慧科技替代傳統農法,克服氣候與病蟲害,更運用機能型生物炭系統讓益生菌住進孔洞中,成功抑制百香果炭疽病的蔓延。
往南前行,來到酪農大本營臺南柳營,為擺脫人口高齡、酪農人力短缺和高昂成本的宿命,桂芳牧場引進工研院開發的「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在乳牛畜舍內導入非侵入式3D影像辨識技術,當乳牛經過感測通道可自動進行3D體態量測,幾秒就能了解牛隻健康,省下大量人力物力。
臺灣不僅是創新之島,更是觀光科技的領航者,源源不絕的創意和先進的科研技術,共同守護著福爾摩沙,使這片美麗的土地持續發光發亮。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