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期2025年05月號
出版日期:2025/05/15

封面故事 Features
ITRI NET ZERO DAY 引領淨零未來
撰文/賴宛靖
工研院研發「瀝青刨除料轉化為高品質再生資源技術」,整體處理過程環保低碳,產品符合CNS國家標準。
在碳稅壓力與淨零浪潮席捲全球的此刻,臺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節能轉型腳步。在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論壇暨特展上,匯聚了產官學研重磅力量,展現臺灣如何在減碳挑戰中逆勢突圍、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
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的關鍵時刻,臺灣正以具體行動書寫能源效率的新篇章。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由工研院攜手全臺27家公協會共同舉辦,現場邀集中華電信、中鋼、台肥、研華、復盛、寶成、遠東新世紀等國內重要企業,分享深度節能實戰經驗,共同交流淨零轉型的新動能,為臺灣產業注入綠色競爭力。
跨部會攜手 資金與人才雙引擎
此次論壇不僅聚焦技術創新,更獲得政府高度關注,多位部會主管親臨現場,從政策推動、法規支持到產業引導,分別提出對於能源效率與淨零轉型的具體行動與前瞻布局。
經濟部次長何晉滄表示,國際上已把提升能源效率視為有效的減碳手段,前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能源效率提升具體目標列為每年4%,但臺灣的表現比全球目標更佳。近年經濟部積極推動產業能源轉型、節能措施及製程改善,過去五年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達到5.4%。此外,亦推動「深度節能推動計畫」,藉由導入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商業模式,並修正產業創新條例,提供企業購置節能減碳設備投資抵減,以加速企業設備汰舊換新。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總統賴清德已宣示2032、2035年的減碳新目標相較於2005年,分別是減碳量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38%加減2。環境部謝謝國發會支持設立綠色成長基金以資金挹注投資,預計第三季就可讓相關新創企業申請投資。此外,環境部已跟全臺灣28所大學合作開設綠領人才培訓班,鼓勵剛出社會的學子或勞工參加,為產業育才。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隨著氣候變遷風險不斷上升,減碳與產業轉型已成為各國及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政府跨部會合作推動20項旗艦計畫,以及在臺南設置「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並預計至2030年政府預算將投入超過新臺幣一兆元。此外,針對全國碳排比超過50%的製造業,政府也將從能源轉換、製程創新與循環經濟三大策略著手,降低碳排並強化產業競爭力。
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
本次論壇以「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為主題,聚焦數位科技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展出許多關鍵技術。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國際能源署(IEA)把能源效率視為是為邁向淨零的「首要能源」,它可同時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與成本,帶來經濟、能源與環境的三贏效益。各國將提高能源效率視為重要政策發展目標,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必須透過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應用與低碳技術創新,掌握產業轉型契機。
劉文雄指出,追求永續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而提升能源效率,則是邁向這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相信透過產官學研合作下,臺灣不僅能在全球減碳趨勢中占有一席之地,更能以科技實力,引領亞洲甚至全球的綠色轉型。
論壇現場亦展出超過30項創新技術,橫跨氫氨產業鏈整合、AI節能應用、綠建材開發與循環再利用系統,展現臺灣在淨零轉型路上的多元實踐與跨域整合能力。以下將聚焦數項關鍵技術,解析其核心創新與產業應用潛力。
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 臺灣氫氨產業搖籃
在邁向淨零的全球賽道上,氫能正成為未來能源關鍵。工研院於臺南智慧綠能科學城打造的「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是臺灣首座整合氫能「產、儲、輸、用」四大環節的專業測試場域,平台搭載1MW太陽能系統,並同步整合設置商售質子交換膜(PEMEC)與陰離子交換膜(AEMEC)兩種高效電解水製氫設備,可於每小時穩定產出約2公斤氫氣(或是20立方米)。電解產氫系統並可與釩液流電池整合為氫能複合儲能系統,儲能容量達500度電,有助於極大化再生能源使用效率。
在應用面,平台導入「鈀膜分離技術」進行高純度氫氣回收,並研發模組化燃料電池系統,適用於備援電力與微電網建置場景。同時具備氨氣裂解產氫之研發及驗證能力,讓未來以氨為氫的輸儲媒介成為可能,大幅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平台成立以來,已吸引超過20家國內外企業參與實測與合作驗證,展現高度產業關注與實用價值。沙崙平台不只是測試基地,更是臺灣布局氫氨能源技術、邁向自主淨零能源系統的關鍵樞紐。
地熱智慧產測系統 低地熱潛能領航者
地熱被視為臺灣邁向能源自主與淨零轉型的潛力資源,工研院多年深耕地熱技術,打造全臺唯一通過全國認證基金會(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TAF)認證的「地熱產能測試遊測實驗室」,成為地熱資源調查的關鍵後盾。該實驗室已協助完成全臺20口以上地熱井的產能檢測,為各地地熱開發案提供第一手數據支援。
為進一步提升現場作業效率與資料精度,工研院開發「地熱智慧產測系統」,採一體式艙體設計,具備模組化、可快速拆裝與山區運輸便捷等特性,特別適合臺灣山地地熱場域部署需求。系統內建流量動態智慧調控球閥,能即時、精準掌握地熱井出流量與壓力變化,提供高解析度的產能分析資訊。
透過智慧測試數據,開發商可據以設計最適化的地熱發電機組,有效提升發電效能並降低設備冗餘與前期投入成本。此系統目前已應用於臺東金崙與延平兩大地熱案場,實績驗證其高效率與高可攜性,成為地熱發電開發流程中的技術關鍵節點。
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 冷鏈節能魔術師
「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是以AI技術為核心,能即時掌握門市內的顧客流量、天氣變化與冷櫃使用情形,自動調整冷卻強度與運轉週期。這項技術最大特色在於結合精準演算法進行動態優化,有效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同時協助門市參與自動需量反應服務市場的潛力,為零售通路創造節能減碳與收益兼具的多重效益。根據實測數據,平均可節省約12%的用電量。目前這套系統已導入全家、統一超商與家樂福等門市,加上前期安裝的能管系統全臺累計每年可節省約98,600MWh的電力,減碳效益相當於126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加上系統安裝過程僅需3天,無須更換原有冷凍冷藏設備,顯著降低轉型門檻,更可提升業者導入意願。未來,連鎖通路企業可進一步透過此系統協助電網聚合商(Aggregator)做運轉用電的最佳調度,靈活參與電力交易,強化能源調度彈性。
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 驅動綠建材革命
在建築碳排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此刻,工研院以AI技術為引擎,打造「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以100%再利用材料為基礎,結合AI運算與先進材料理論,精準設計混凝土配方,實現低碳、零廢棄的永續建材解方。
不同於傳統高溫窯燒製程,這項創新技術可於常溫下快速成型,製程中碳排大幅減少90%,有效回應建築產業對碳中和的急迫需求。無論是在綠建築、公共工程,或是高科技產業擴廠所需的大量低碳材料,此技術皆展現出操作靈活、製造成本低、環境衝擊小等三大優勢。
目前,工研院已與國內水泥製品業及混凝土業者展開合作開發,推動傳統建材產業升級轉型,也為臺灣在全球低碳建材供應鏈中搶占新一波綠色商機鋪路。
循環包材與資源管理平台 打造零浪費生活圈
面對塑膠使用與廢棄物管理的雙重挑戰,工研院導入資源循環再生技術,推動「循環包材與資源管理平台」,將塑膠再生料應用於綠色包裝,並進一步運用AI鏈結產業生態系,為臺灣建立更高效、可追溯的永續包裝系統。
該平台目前已與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等超商與電商業者攜手合作,共同建構全臺密集回收網絡,站點總數突破13,000處,超商覆蓋率高達94%。除了一般回收服務,平台更促成多家B2B與B2C代表性企業導入循環箱與管理機制,減少一次性包材使用,並優化回收路徑,有效降低運輸碳排。
這套系統不僅提升塑膠回收與再利用效率,更讓消費者參與成為循環經濟的一環,為臺灣打造從包裝源頭到回收終點的「零浪費生活圈」。
H型鋼構製造雷射銲接技術 翻轉半世紀製程慣性
鋼構建築,是支撐現代城市天際線的骨架,而工研院攜手台灣光罩所研發的「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正為這項產業注入革命性的製程創新。這項技術打破鋼構產業長達50年的傳統潛弧銲工法,不再依賴灌鐵砂與熔化線材銲接,大幅減少碳排與人工成本。
此技術採用萬瓦級高能雷射,直接對鋼材進行高速精密銲接,搭配雷銲數位孿生、智慧化銲道追蹤、智慧鋼構定位技術與自動化上下料/傳輸系統,即時調節雷射能量與銲接軌跡,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流程。產速可提升5倍,節能減碳效益高達80%。
目前已通過SGS與國家地震中心嚴格認證,並成功推動CNS國家標準制定,亦已於臺南柳營產業園區導入量產,成為臺灣高效建材製造的重要指標。同時,更榮獲2025年愛迪生獎肯定,未來將透過新創團隊進軍國際市場,開啟鋼構製程走向智慧化、低碳化的全新篇章。
瀝青刨除料轉化 高效廢料再利用
鋪路建設帶來發展,也留下龐大的工程廢料。為解決這項隱性環境負擔,工研院研發出「瀝青刨除料轉化為高品質再生資源技術」,透過水洗工法取代高汙染有機溶劑,並導入生物菌劑有效分解老化瀝青,整體處理過程環保低碳,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幅減少,產品符合CNS國家標準。回收料經處理後可產出70%高品質砂石與30%再生瀝青砂,可直接用於道路鋪設工程,每噸成本僅約新臺幣200元,具備高度經濟效益。
未來技術擴大應用,以每年500萬噸刨除料處理量推估,將可產製350萬噸再生砂石,減少天然砂石開採需求,相當於滿足國內砂石需求的10%,大幅緩解天然 資源短缺的壓力;再生瀝青砂則可替代15萬噸化石瀝青,助力營造業每年減少27萬噸碳排放,展現低碳環保的強大效益。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