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期2025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25/06/15

封面故事 Features
物流排程運力整合平台
撰文/賴宛靖
在外送成為日常、物流效率決定顧客體驗的時代,如何讓貨物更快、更順、更準時送達,已成為各行各業競爭的關鍵。隨著AI與大數據的應用成熟,工研院結合「跨平台配送整合」與「智慧排程演算法」系統,正悄悄為臺灣物流產業帶來革新。
在即時配送已成消費者日常期待、競爭壓力日益白熱化的物流產業中,「準時送達」已不再只是服務選項,而是關係企業聲譽與營運效率的核心指標。過去以人工經驗為主的排程模式,雖仰賴資深人員的場域熟悉度與判斷直覺,卻也因為人力有限、變數過多,時常出現調度效率不佳、訂單延誤的情形。
「我們從產業現場出發,讓AI真正成為物流決策的核心大腦,」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經理沈瑞婷表示。從清晨的裝車、日間的趕送,到深夜的收單入帳,物流人員往往日夜奔波。工研院研發「物流排程運力整合平台」,希望藉由導入AI演算法與地理圖資,改寫這套仰賴人力堆疊的運作邏輯,用科技進一步優化整體配送流程。
路線安排、司機派工 AI更快更準
傳統排程一張紙、一支筆、,靠的是經驗,一個下午的訂單可能要花4小時才能手動安排完成,但面對複雜的配送點與變動條件,這樣的方式耗時又容易出錯。導入AI排程系統後,原本需時數小時的派工作業,只需要5至10分鐘即可依據貨物數量、車型容量、門市收貨時段、交通條件與地理特性,快速規劃最符合效率的分車與路線安排。
沈瑞婷進一步說明,此系統主要解決3個問題,第一是「分車」,哪些訂單應分幾輛車送最符合效益;其次是區域路線的規劃;最後則是每條路線中站點的順序安排。例如在臺北市中山區的巷弄狹窄、交通頻繁,配送邏輯便與新竹郊區完全不同,AI會依據歷史數據與即時路況,自動調整策略。
系統內建多種圖資引擎,包含OSRM、Here Map與Google Map等路線資料來源,可依照配送車型、即時交通狀況與道路限制需求自由切換地圖引擎,使演算結果更貼近真實場景,再進行自動排程;抑或隨著貨物種類不同,像是電商、超商、醫療冷鏈或農產物流等不同產業的配送規模與需求,系統都可針對不同任務進行最佳化;此外,系統具備高度彈性,排出的路線即便在自動排程後,也能由人工快速調整,讓熟悉路況的配送人員微調局部順序,進一步貼近實際場域操作需求。
導入此系統後,整體排程工時可縮短超過50%,讓出貨作業順暢,據統計,配送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誤點差更壓縮至2分鐘以內,大幅優化物流品質,加上車輛與路線配置更精準,車次減少與空車率降低,大幅節省25%至30%的營運成本,系統更設計簡易操作的APP,整合語音導航、聯繫、簽收確認等功能,自動撥打電話提醒客戶收件,減輕駕駛負擔。
貼近生活 AI學習司機的「在地智慧」
這套排程系統的應用並不止步於貨運配送。在新冠疫情期間,美食外送訂單暴增,也讓這套系統快速擴展至消費者端的即時配送場景。餐飲業者雖有自建訂餐網站與配送後台,但有時訂單多、接單司機忙不過來就會出現『塞車』的狀況」沈瑞婷指出,此時應用此系統就能串接UberDirect、pandago與Lalamove等後台,在外送人手不足時,會自動轉單至其他平台,有效提升媒合成功率、減少配送延誤,提升處理效率,促進平台間的協作關係,打造更穩定的配送網絡。
與物流業不同的是,美食外送講求即時性,並且是點到點的任務,AI會優先媒合鄰近外送員完成單筆配送,與物流業的多點配送派車路線安排邏輯大不相同,這得靠生成式AI依據所需進行調整。「貼近服務業的AI系統,正在學會人腦的經驗判斷。」沈瑞婷舉例,司機會在下午4點放學時段避開某條路,寧願繞遠一點,但初期AI不懂,透過蒐集司機回傳的資料,讓系統能學習經驗,未來就能用生成式AI模擬資深駕駛的判斷邏輯,久而久之系統將形成一套屬於在地的「動態地圖邏輯」,更符合產業需求。
隨著全球朝向淨零碳排邁進,物流業的車輛使用與行駛里程,成為不可忽視的碳排來源。透過AI優化配送路線減少趟次,不僅提升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每趟配送的碳足跡,幫助企業在服務顧客的同時,也能在ESG報告中展現具體減碳成果。
AI正快速滲透各行各業,物流業與美食外送這些緊貼民生的服務場景,正是最能展現技術價值的舞台。從城市街道到鄉間小路,從多點派送到單點即配,AI正在成為掌握節奏的那雙看不見的手,讓每一件貨物、每一份餐點,準時、正確、安全地送到收件人手中。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