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期2025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25/06/15

封面故事 Features
纖維分選器技術
撰文/賴宛靖
工研院以AI技術帶動傳統紡織業升級,開發「纖維分選器技術」,結合光譜材料辨識與AI演算法,讓機器能快速掃描判別出所屬的纖維種類。
快時尚使得每年增加上千億件廢棄衣物,人們的衣櫥成了地球的負擔。如何讓舊衣循環再生?關鍵在「分類」。工研院研發的「纖維分選器技術」,以AI與雷射辨識衣料,實現高純度分選,讓舊衣纖維重生,打造本土循環新典範。
在快時尚盛行、流行更替快速的現今社會,全球每人每月平均添購3至5件衣物,根據統計,每年被丟棄的衣物數量高達1,000億件,不僅造成龐大資源浪費,更對環境構成沉重負擔。面對紡織廢棄物激增,各大國際品牌如Adidas、Nike紛紛承諾於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原料。然而,落實「廢衣重生」,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精準分類材質,一旦分類錯誤不僅無法再利用,還大幅增加後端處理的難度。
「若要讓衣料能再生,第一步就是做好分類,而分類的純度必須像回收寶特瓶那樣的仔細,標準甚至要更高,才能實現物理再生。」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經理江叡涵指出。過去受限於技術,全球僅不到1%的回收衣物能進入再利用流程。目前國際間主流的分選技術多仰賴近紅外光掃描辨識,但聚酯纖維的分選準確度僅約82%,仍需人工篩選,影響再製效率。
以AI訓練光譜模型 一秒識別纖維
為了解決衣物分類的大難題,工研院以AI技術帶動傳統紡織業升級,開發「纖維分選器技術」,結合光譜材料辨識與AI演算法,讓機器能快速掃描衣物上的光譜特徵,判別出所屬的纖維種類,每秒能分選一件衣物,極大提升分類效率與純度,讓再生原料如聚酯纖維能被高效提取並再次投入製程。
「纖維分選器技術」所依賴的關鍵技術是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分析與AI人工智慧的辨識。拉曼光譜是一種非破壞性的光學分析方法,當雷射光打在物體上,大多數光會直接反彈,少部分光子會與物質內部的分子產生互動,發生微小變化就稱為「拉曼散射」,這些變化就像每種材料的「光譜指紋」,可作為辨識依據。工研院以近10年的光譜研究經驗為基礎,為了讓辨識更穩定、減少雜訊干擾,特別選用波長1,064奈米的雷射光作為激發源,不但能避開染料對結果的影響,還能將聚酯纖維的辨識準確率推升至95%。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辨識速度與準確率,團隊將AI演算法與拉曼光譜技術結合,建立AI模型並投以大量的光譜數據進行訓練,使AI學會辨別不同纖維的專屬光譜特徵。
打造分類資料庫 面對混紡材質的萬象挑戰
針對紡織品日益多元、混紡比例複雜的挑戰,為了加快辨識速度,團隊進一步開發出「自追焦技術」,當衣物快速經過輸送帶時,可即時偵測衣物皺摺與表面起伏,即時擷取材料的光譜訊號,將數據回傳給電腦,再預判衣物即將進入的位置,當衣服移動時,系統會同步調整偵測器的透鏡,讓雷射光掃描時,始終落在最佳的焦平面上,也就是最能反射光的位置,一次可同時鎖定10個焦點,再結合自建的AI模型進行判讀,不僅能分析材質比例,還可排除大部分纖維顏色、是否有水氣或汙漬等影響辨識的因素,藉此逐步累積龐大的資料庫,再擴展AI的學習模型,讓衣物分類系統能快速適應日益複雜的紡織品樣態。這套「纖維分選器技術」能自動判讀各種混紡比例與光譜特徵,分類純度高達95%以上。
打造本土循環鏈 AI建構紡織減碳新戰略
一部纖維分選器每年可處理約4,000至7,000噸紡織品,其中約1,400噸為可回收再利用的聚酯纖維,相當於減碳1,232噸,不僅減少廢衣焚燒、掩埋所造成的環境衝擊,更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且分選後的聚酯纖維還可依其含量高低有不同利用價值路徑:高含量聚酯的混紡纖維可進行「解聚-再聚」程序,重新製成再生聚酯(rPET)纖維,再織成布料;聚酯含量較低的纖維則透過增韌相容劑與異型押出技術,優化加工溫度,解決棉碳化的難題,所製成的再生酯粒可做成高強度環保木塑建材,為低價值的廢纖維找到新出路。
目前臺灣多數回收衣物仍依賴出口,成本與碳排偏高。循環經濟已是必然方向,「纖維分選器技術」的誕生,讓國內具備自主分類與高純度回收能力,未來若能串接本地紡織、染整與成衣業者,有望建構「自產、自回收、自再生」的在地循環鏈,提升資源效率與產業韌性,也讓AI不只改變科技業,還能深入每一條生產線,為紡織產業開創永續新局。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