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門號可攜性服務

陳泳丞

千里音訊,漫遊雲端

當年各家電信營運商擁有不同的開頭門號,並卯足全力鞏固用戶群,畢竟少了一個門號,就少了一份收益。而在電信自由化的精神下,工研院打造門號可攜系統,整合了14家電信業者,不只是便利民眾保有自己的電話號碼,更可以省下重印名片、公司文件資料等無形的成本,創造新台幣200億元的社會效益。


從前,申請行動電話門號得要排隊三個月以上,等待門號釋出;現在隨便走到一家電信門市,拿出雙證件申辦門號只要15分鐘。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周勝鄰指出:「電信自由化的精神,在於打破電信產業獨佔的局面,以利消費者享受更物美價廉的服務。」

在2004年,交通部電信總局(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前身)為促進電信自由化,開始規劃「門號可攜」(Number Portability,NP),遇到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艱鉅。

門號可攜,意味著電信廠商必須將客戶資料與競爭者共享,要打破廠商的心結誠屬不易,更遑論要求業者互相串連資料庫,進行門號可攜。另外關鍵的困難點,在於國內外都「沒有前例」,因此整個案子茫無頭緒,但那時,電信總局已訂出門號可攜服務上線的時程表,預計在2005年10月中旬要開通服務,時間緊迫!

為了電信自由化 過河卒子往前衝

要從零開始,規劃出串連14家電信業者的資料庫,並且要執行上線,依照當時台灣所有電信營運商的使用人口,資料數量將近3,000萬筆,等於是要求在兩年之內,建立完整的台灣戶籍系統一般,難度可想而知。

電信總局局長簡仁德找上工研院,希望針對行動電話號碼可攜的業務,進行可行性架構分析與規劃,周勝鄰立刻著手,經過將近一年的修訂與討論,基本架構終於出爐。

這份架構一公布,讓電信營運商跌破眼鏡,爭相求購規劃架構書,就連其他國外的廠商如HP、IBM、NEUSTAR等等,也都紛紛找上門來希望與工研院合作,搶下這宗「指標性」的大案子。

即使在電信業發展非常先進的美國,也是到2003年才開始提供門號可攜的服務,台灣的系統如果建置完成,就會變成亞洲第一個實施電信門號可攜服務的國家,對廠商來說,台灣這宗標案,將是打入其他亞洲國家市場的灘頭堡。

當時距離正式上線時間已經不足一年,原本工研院堅持謹守顧問和規劃角色,但時間緊迫,在電信總局邀請下,工研院與北美最大的門號可攜服務業者NEUSTAR合作,由工研院負責系統架構、NEUSTAR負責系統規劃,精業電腦提供硬體,組成堅強的團隊。

電信技術中心(TTC)號碼可攜管理中心主任林永勝指出:「整個門號可攜系統的工作規劃,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大約是在2004年底到2005年初,預計在2005年10月就要開始運轉,時間非常緊迫。」

電信等級的服務非同小可,系統主機房設在新北市板橋區,為預防萬一發生重大天災,主系統損毀,整個服務要在幾分鐘之內立刻恢復運作,所以必須另建一套備援系統放在高雄市路竹區,每一個系統都另有一套後援系統可以切換使用,路竹的備援系統也一樣,再加上一套用於軟體測試的系統,主掌台灣2,300萬人的門號可攜系統,總共有5套可以隨時互相支援。

2005年農曆年後,大趕工正式開始,為了要同時跟14家電信商進行測試,工研院的15人小組幾乎每天早上8點出門北上,忙到晚上11點再回竹東。後來,實在受不了這樣的舟車勞頓,乾脆整個團隊北上,在板橋附近租飯店居住,起床後拎著早餐走到機房開始測試,午餐、晚餐在機房中草草以便當果腹,忙到最後,連旅館的床都回不去,在會議室桌上、機房地板上打個盹,就起來繼續工作,就連林永勝本人,都曾有睡在會議桌上的難忘經驗。

系統運轉八年 從未出過差錯

林永勝說,這種系統的建置,難就難在幾乎不容出錯,要達成99.99%的可用度,依照標準,大約一年之中只能出現8小時的停機,但當初工研院系統設計得相當不錯,硬是將標準拉高到一年可以控制在1小時以內,更難能可貴的是,系統運轉至2012年底,已經進入第八年,運轉率100%,從未出過差錯。

「工研院雖然是第一次執行門號移轉計畫,但是在技術水準上確實很傑出。」林永勝開心的說,更何況這些介面開發在台灣可以算是從無到有,「號碼可攜」不只便利民眾保有自己的電話號碼,更可以省下重印名片、公司文件資料等無形的成本。電信技術中心曾經估算過,門號可攜對個人使用者來說,平均每人大約可省下新台幣1,000元,若是公司行號等商業用戶,大約可節省新台幣2萬元。若以台灣的市場規模來看,門號可攜的服務持續十年,大約創造新台幣200億元的社會效益。

2005年10月12日,台灣的門號可攜服務正式舉行啟動儀式,簡仁德對在場貴賓及媒體表示,電信總局從沒有過一個案子可以依規劃的時程,如此準時上線,而且品質與表現都這麼優異。後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都紛紛組團來台灣取經。

工研院參與門號可攜系統的建置,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也讓工研院對於融合學理與實務有更深的經驗,為這個成功的技術案例,寫下完美的句點。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