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研院智能衣、發熱衣、奈米纖維多元成果 吹起智慧、環保機能風

日期:2018/10/17

透過微生物製造的靛藍...(詳如圖說)
透過微生物製造的靛藍染料,可染成藍染系列紡織產品。

在技術處科技專案及工業局支持下,工研院於第22屆臺北紡織展(2018 Taipei Innovative Textile Application Show;TITAS),分別以「智慧」、「永續環保」及「機能」3大主題,結合奈米技術、生質原料等技術,發表智慧衣、發熱纖維、親水纖維、生質染料等多項創新成果,為傳統紡織產業開創新能量,搶攻400萬件規模的全球智慧衣市場。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副所長李宗銘表示,穿戴型裝置是未來科技應用趨勢,加上紡織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也是人們的第二層肌膚,除保護及美觀外,透過全新概念將紡織品與生理偵測功能結合,可提供個人化、舒適化及人性化之互動體驗,開啟智慧紡織品新產業契機。

根據美國Marketsandmarkets預測,2020年全球智慧紡織市場商機將達47.72億美元,因應市場趨勢,工研院與臺灣紡織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朝智慧紡織製造前進。本次智慧紡織品有別於傳統於纖維上採用蒸鍍、濺鍍等複雜工法製作,工研院研發經由轉印或塗佈等方式,以奈米材料作為圖案化導電塗料,利用纖維交聯反應,賦予紡織品生理感測功能,搭配工研院已有的穿戴式生理感測模組技術,開發出通過生物相容性驗證,並具備可量測人體呼吸、體溫及心跳,且不影響觸感等優點的智慧型紡織品,製成非接觸式智慧衣、智能雕塑內衣等服飾,若應用在醫療場域中可達到健康照護、監測的目的。

全球石油日益耗竭是不爭的事實,以生質原料替代石化原料,已成為化學工業永續發展的新出路。工研院建立的生物合成化學品開發平台,利用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有系統地改造微生物,並開發醱酵生產製程,能將生質原料高效率轉化為生質化學品,強調生物相容性高、對環境友善。例如:以微生物生產的靛藍染料,不僅突破技術困難點進入試量產開發階段,亦在本次展覽中發表以此技術與國內藍染設計師合作的創作品,提供染料廠商一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生質靛藍染料方案,開發環保新產線,讓使用者更安心。

除使用生質原料外,對廢棄紡織品的回收及開發再利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也是大家所關心的課題。工研院利用共聚酯合成技術製造可耐久

性的回收聚酯親水性纖維,並加入蓄熱保暖元素,比一般衣料高攝氏2度以上的保暖效果,可製成防風夾克或防嚴寒之衣料,盼能促進紡織品的循環經濟商機。

奈米技術移轉至產業化發展已有階段性推動成果,工研院以靜電紡絲技術所生產之奈米纖維已廣泛運用於濾材及織物中,例如本次展出的奈米纖維彈性膜,黏貼於衣物或頭巾等紡織品上,能賦予織物防風透氣及提高耐水壓等特性。經由靜電紡絲技術產出的奈米纖維空氣濾材,兼顧「高過濾效率」及「低氣流阻抗」及「高透光」的特性,若應用於運動頭巾或領巾上,其產品能有效過濾PM2.5懸浮微粒,減少髒空氣所帶來的威脅。

將紡織品以塗佈方式賦...(詳如說明)
將紡織品以塗佈方式賦予可圖案化導電功能,結合生理感測模組,製成非接觸式智慧衣。
工研院利用共聚酯合成...(詳如說明)
工研院利用共聚酯合成技術製造可耐久性的回收聚酯親水性纖維,並加入蓄熱保暖元素,比一般衣料高攝氏兩度以上的保暖效果。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戴孟錚
電話:+886-3-5918406
Email:flora_tai@itri.org.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