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需量反應是供電穩定與開拓商機雙贏做法

日期:2021/10/06

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詳如圖說)
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認為,面對供電挑戰,應積極推動「需量反應」才是穩定供電解方,目前國際間已有不少國家透過需量反應來達到供電穩定。

近來中國大陸限電政策重創許多企業、歐洲也因天然氣價格飆漲,同樣出現能源危機,供電穩定成為全球關注議題。臺灣能源超過9成仰賴進口,面對供電挑戰,應積極推動「需量反應」才是穩定供電解方,目前國際間已有不少國家透過需量反應來達到供電穩定。需量反應並非強制用戶限電,而是透過供給與需求電力資訊,提供電價優惠誘因,讓用戶自主選擇參加電力公司方案,或讓用戶提前預知電費漲幅,進而轉移其用電行為,藉此降低供電端的尖峰負載,這就是以智慧用電達到供需平衡、創造雙贏的好方法。

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表示,臺灣面對產業用電增長、國際減碳需求,想要維持供電穩定,必須思考如何從用電戶著手。過去面對電力能源供需平衡,往往是讓需求端無限擴大、要求供給端滿足用電需求,但這個觀念要打破,能源供需應從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兩端著手。他解釋,供電的過程其中非常不容易,往往電廠發一度電,到用電戶可能不到一度、因中間會有耗損;但用電戶省下一度電、就是扎扎實實的一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供需兩端都要盡責任。

國際上如美國加州在遇到供電不穩時,當地電力公司立即啟動需量反應機制,成功讓4,100 個工商企業用電戶削減了 475MW用電。除了加州外,德州等地每年也都要啟動 10 次以上的需量反應,參與用電戶早就習以為常。需量反應簡單來說,就是供給與需求端的平衡,是最佳的雙贏做法;是指當供電遇到挑戰時,透過獎勵措施使用戶調整用電習慣,降低供電不穩的發生狀況,臺灣若能善用需量反應,不僅有助解決用電問題,更有機會催生出蓬勃的能源管理商機。

在實務上,需量反應措施可更進一步提供用戶節能誘因,對供給方而言,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的需求時,就可預先告知需求方,鼓勵用戶可透過降低電力使用獲得獎勵金,減量越多優惠越多。

另外,對用電需求大的產業而言,在節電減碳的措施上,也能透過自建太陽能等綠能發電裝置,與需求面管理措施相輔相成。如此一來,不但能降低電力開銷,也能符合俗稱用電大戶條款,對於綠電建置的要求。透過這些方式多管齊下,將有助於產業符合國際減碳需求,維持市場競爭力。

綜觀臺灣用電狀況,一年8000多小時中,僅有200小時是尖峰用電,可以透過儲能、提升電力效能或需量反應等方式,解決少數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幫助臺灣創造供電穩定的新未來,打造綠色永續臺灣。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朱則瑋
電話:+886-3-5913855
Email:itriA70541@itri.org.tw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楊桂華
電話:+886-3-5914968
Email:youngharry@itri.org.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