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排放是世界趨勢,亦是我國政府及產業的共同目標。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今(17)日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預見永續新商機 南臺灣淨零排放論壇暨特展」,針對南臺灣產業淨零轉型需求,提出減碳策略,現場並展出超過20項減碳技術與服務,包括:未來關鍵新能源「工業製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臺灣最完整的碳足跡資料庫「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最強悍的綠色光製造「節能減碳雷銲技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的「高效率水處理技術」等創新科技,幫助南臺灣產業在變局中把握先機,厚植未來競爭力。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面對2050淨零挑戰,蔡總統已宣示臺灣四大轉型路徑,包括「能源轉型要繼續」、「產業轉型要加速」、「生活轉型要啟動」、「社會轉型要公正」,讓國家持續前進。行政院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案,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產業淨零轉型採低碳先行,再追求零碳,藉由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大面向、11項措施協助產業減碳,也跟各大產業公協會組成工作小組,由政府領頭完善制度,引領各產業公協會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建立以大帶小減碳模式,透過公私協力帶領產業淨零轉型。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淨零排放是大家未來數十年間持續要面對的課題,碳排放也將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經濟部為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也提出了2×2轉型架構,所謂的「2×2」架構,就是讓能源與產業先實現低碳,再變成零碳。技術處自112年起在未來4年規劃投入約百億科研經費進行淨零排放技術研發,並以三大策略方向進行布局,包括(1)研發新可運用在鋼鐵、石化、電子及紡織等重點領域的減碳製程技術、(2)投入氫能源技術應用開發、(3)完備運具電動化及開發戰略材料等,讓產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獲得減碳、增產、高附加價值等多重效益。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經濟部從2018年將循環經濟列為臺灣國家轉型的關鍵策略,並正式核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帶動我國朝向循環經濟發展,並以南臺灣為基地,打造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此次展出的能源專案成果「工業餘氫發電與純化技術」,便是將半導體、電子業製程中大量產生的剩餘氫氣作為發電或是純化回收再利用,不僅能協助產業降低以往需要燃燒餘氫的碳排,更達到循環經濟、潔淨綠電的效果。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的挑戰,科技研發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關鍵,減碳力就是競爭力,工研院透入多項創新的減碳科技,攜手南部產業打造淨零減碳綠色產業聚落,讓產業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展現與南部產業共生共榮的關鍵力量。
劉文雄進一步指出,南臺灣是我國製造業的重鎮,聚集鋼鐵、石化、紡織、電子及半導體等產業及中小企業,工研院從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及環境永續等四大層面,整合系統化服務與創新科技,提供產業一站式購足的淨零解方,從碳管理平台、服務團、人才、技術等,協助企業從碳盤查、熱點分析、減碳技術到認證等減少碳排放。例如在加工製造領域研發的「高能雷射銲接技術」技術,能夠幫助產業邁向低碳加工製造,同時也具備「解決傳統銲接人才斷層」、「擺脫長期仰賴國際設備」、「提升勞力效率」等特色。期盼藉由此次論壇及特展,能為南臺灣產業帶來新商機,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魏燦文表示,南臺灣有相當多的加工製造產業,長期都是支撐起地方經濟的要角,如今面對全球局勢的迅速變遷,淨零排放已是必做的功課,感謝經濟部與工研院在減碳策略與技術上的輔導、服務,讓業者們找到方法、看見機會,一起與地方發展共榮共好。
「預見永續新商機 南臺灣淨零排放論壇暨特展」從國際趨勢與創新技術切入,工研院此次展出的「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從企業教育、碳排健檢到技術導入,從規劃、輔導到導入服務,以全方位一站式客製化方式,協助企業提升減碳競爭力,並已成立「淨零永續學校」,擬定淨零學習地圖,培養綠領人才。「工業製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將製程中無法利用的副產氫回收再轉換為電力,額外提供廠區每年數億度的潔淨電力。「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是全臺產業碳足跡資料最豐富的資料庫,可協助企業盤查碳排量,跨出執行淨零的第一步。
今天的論壇由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以「國際淨零趨勢與新興低碳技術」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可供臺灣依循的國際經驗與案例。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分享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及產業機會,提出能源供給的未來契機;其他還有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低碳製程及盤查優化、新產品減碳、AI分析及查證、淨零服務等創新技術與服務,並透過綜合座談與產業互動交流。活動現場展出超過20項減碳技術中,有多項為經濟部技術處、能源局等所支持的科技專案與能源專案成果,是經濟部近年來針對淨零排放國際趨勢與產業需求所打造,期盼藉此次活動,向南臺灣各界分享政府政策方向與成果,齊心邁向淨零排放。
一、 能源供給:
工業製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 未來關鍵新能源
在能專計畫支持下,工研院研發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能有效將製程餘氫回收利用,除可協助產業減少餘氫去化燃燒的碳排以外,更可降低購置氫氣成本,創造潔淨綠電。工研院獨創餘氫循環發電的的氫燃料電池,能達到設備「體積更小」、「應用更廣」以及「效率更高」等三大效益。目前工研院已與國內發電系統商及半導體設備大廠簽署三方合作意向,攜手推動「製程副產氫發電再利用」,使半導體業製程原本無法利用的副產氫轉換為電力,不但能夠免除廢氣處理使用化石燃料燃燒,更額外提供給廠區每年數億度的潔淨電力,減少碳排放又增加產業經濟效益。
工研院純化氫氣技術,具備「成本低」、「體積小」、「純度高」、以及「回收多」等四大特色,工研院首創以陶瓷金屬合金作為濾氫回收材質,利用僅需每公克10元的陶瓷材料部份取代傳統高達每公克兩千多元的鈀金屬,十分具備成本優勢外。此外,透過篩分隔離與質傳過濾雙機制技術,只有一般市售純化器體積的一半、氫氣純度高達99.9999%,可將製程所產生的七成餘氫純化回收再進入產線利用,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
二、需求使用:
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 臺灣最完整的碳足跡資料庫
隨著歐盟碳邊境稅(CBAM) 要求,國際大廠減排壓力直接影響臺灣供應鏈的競爭力,產業各界更急須減碳良方以回應國際碳排標準衍生之貿易衝擊。減碳的首要之務即是針對企業與產品本身的碳盤查與管理。然而既有的碳盤查及碳足跡分析,皆是透過傳統表單文件及人工方式,耗時耗力。工研院創新雲端碳盤查及驗證服務模式,提供IoT Sensing及AI人工智慧預測分析,結合數位查證及國際相互認證,以提供供應鏈串聯碳係數。目前已導入以塑膠與金屬製品廠之供應鏈體系進行平台驗證,利用上中下游之廠商進行雲端平台碳盤查及產品碳足跡應用,使企業有能力掌握自己產品產線的碳排,分析影響碳排的關鍵因子,進做出符合節能減碳規定之決策,是企業邁向淨零排放的第一步,也是未來達到邁向淨零碳排關鍵要素。
三、低碳製造:
1. 節能減碳雷銲技術 最強悍的綠色光製造
工研院高能雷射銲接技術具備高產速、高減碳、高品質的三高優勢,能夠解決產業面對傳統銲接人才斷層、長期仰賴國際設備、勞力密集效率不佳、低碳加工時代來臨等四大痛點。工研院全力扶植國產雷射銲接設備自主與擴大應用範疇,目前已發展七套國產雷射銲接設備,促成國內企業生產投資12億元,導入半導體廠務管件/熱交換器、綠色運具、儲能、螺絲扣件等產業應用,產業合作案超過60家次,除了滿足產業的各式金屬銲接需求,透過核心技術研發、場域驗證、技術普及與專業人才培育等短、中、長期的產業化推動策略,協助國產雷射銲接設備邁向國際,打響MIT口碑。
2. 快速節能客製化生物炭專家系統 友善農業循環經濟
為解決農業剩餘物(稻殼稻桿、果樹修枝、葡萄藤蔓等)因露天燃燒而產生大量碳排問題,工研院發展農業剩餘物減碳轉換技術,以數位節能快速炭化系統將農業剩餘物在地轉化為機能型生態材料(可替代化學肥料並降低後送堆肥產生之溫室氣體)。每處理1公噸農業剩餘物除了可減少0.8公噸CO2排放、降低傳統野燒碳排85%以上,同時可生產生物炭和天然醋液,過程還可以同步進行熱能利用。進料來源廣泛含括生物質材料如竹材/修枝或漂流雜木/稻殼等。系統另搭配菌種包埋技術等複合改質過程,將材料廣泛應用於長效型土壤優化、植物生長促進、有機病蟲害防治劑,以及空氣淨化基材、蔬果保鮮材、綠建材、電磁波阻絕材料等多元化產品。目前如彰化二林鎮公所、花蓮富里鄉農會及羅山社區等都建置了區域示範系統,攜手地方以生態科技共同打造有感的友善農業循環經濟。
3. 射出成型加工產線減碳系統 型塑智慧製造專家
結合即時感測數據與AI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射出成型加工產線減碳方案。透過生產履歷管理、即時能耗監測、可視化調機、品質虛擬檢測,實現射出成型加工產線的碳排放盤查與熱點分析,協助射出成型設備業者,將單機功能升級到智慧成型解決方案,提升產品價值,同時可協助成型應用廠建立智慧成型產線,提升產品品質與減少廢品生產,達到產線減碳目標,此技術目前已導入君牧塑膠科技公司,作為示範驗證場域。
四、環境永續:
高效率水處理技術 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智能化水處理技術」透過大數據、AI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能提供水處理即時資訊並進行遠端控制,為完整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在風險管控上可從模擬預測提供預警功能,進一步達到即時智慧控制,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藥劑效率及精簡人力投入等效益。可應用於自來水淨水處理、都市生活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製程用水處理、水資源再利用及海水淡化等。工研院以本技術與研華共同成立環研物聯新創公司,致力於促進水務產業的數位化轉型。
「半亞硝化/厭氧氨氧化技術」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泥量及無加藥的生物除氮技術,相較傳統硝化脫氮程序可以減少60%以上之硝化曝氣動力、減少50%污泥量及減少100%脫硝有機碳源的添加,亦可大幅減少處理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屬於低耗能、低操作成本及低碳排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高科技產業、石化產業及都市污水處理,目前與內政部營建署合作建置及運轉百噸級厭氧氨氧化養菌中心(為國內第一座都市污水實場厭氧氨氧化系統),一方面驗證該技術處理都市水符合新制法規標準,同時作為國內厭氧氨氧化菌植種源培養中來源,以利協助營建署將該技術推廣/更新至全國污水處理廠。
【新聞連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