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深耕產業50年,今(10)日舉辦《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新書發表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及多位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對未來趨勢的洞察。這本50周年專書旨在引領臺灣走向未來的價值創新之路,為讀者提供深入了解未來科技和創新趨勢的機會,並闡述這些趨勢將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時,工研院也希望透過此書,引領產業洞見未來,掌握競爭優勢,為下一代擘劃美好未來,再次淬鍊臺灣的經濟奇蹟。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近年全球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疫情、戰爭、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紛至沓來,導致產業經濟與社會永續發展面臨挑戰。為使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在《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一書中掃描當前環境的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等因素,以2035規劃未來12年的科技發展進程,歸結到「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以及支撐四大領域的「智慧化致能技術」。此外,技術的發展必須轉化為產業效益,才能驅動經濟成長,我們也規劃「創新創業」篇章,借重院士與專家智慧,致力營造創業環境和創業文化,促進新創事業的成長,期能為臺灣的產業灌注活水,布局全球市場。
這本專書匯集了跨領域專家,包括工研院院士和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就臺灣科技與產業發展提出寶貴建議。其中,「智慧生活」範疇著重運用智慧科技以實現人民與企業的需求,同時帶來新的商業機會。至於「健康樂活」部分,面對高齡化和少子化挑戰,將來須融合科技和醫療,運用資通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以實現成功老化的目標。在「永續環境」領域,有鑑於邁向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是必然趨勢,臺灣企業需將淨零排放列為首要目標,利用減碳科技結合全球供應鏈,共同打造臺灣綠色競爭力。至於「韌性社會」部分,在全球局勢多變的環境下,唯有足夠韌性的產業才能應對突發事件,並為社會提供穩定支持。在「智慧化致能技術」領域,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雲端運算的發展,未來將需要結合基礎應用並展現創新系統和應用服務的價值,從而開拓更多元的產業應用。最後,強調科研成果必須轉化為產業效益,激發「創新創業」潛能,才能接軌國際市場創造新商機。
在今日發表會上,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與各應用領域專家進行對談,包括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工研院副總暨法務長王鵬瑜、工研院副總暨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所所長張世杰等專家,討論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和變革,包括高齡化社會、氣候變遷、供應鏈斷鏈、通膨和勞工短缺等問題,這些已經變成了現實,然而,也同時催生了創新科技的應用,如人工智慧和無人載具,並引領淨零排放的浪潮。
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並將其中心思想彙整於《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一書,希望透過本書的發行,為社會大眾指引向世界突圍的創新力,同時收錄了工研院觀測國際最新前瞻報告,從中推演未來情境,激發民眾對2035年的生活想像,期望用科技創新翻轉生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創建嶄新市場,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章節 |
主題 |
重點摘要 |
1
|
智慧生活 |
- 未來智慧生活的樣貌,數位原生的年輕世代將成為社會中堅,創造與以往不同的智慧生活。
- 下一代資訊匯流裝置,可能是具備AI 內容生成能力的XR 穿戴裝置、智慧座艙,低碳化的自主移動裝置將推進移動革命。
|
2
|
健康樂活 |
- 面對未來高齡化社會挑戰,提出兩項解決方案:一、活化65歲以上初老人力,回歸職場,解決少子化勞動力不足問題。二、推動精準健康,預測、預防疾病,降低醫療費用。
- 臺灣醫材廠商要善用Bio-ICT(資通訊結合生技)浪潮打開國際市場外,包括:選題由罹病者擴大到亞健康族群;轉換目標市場由歐美面向東南亞;與醫學中心合作進攻海外。
|
3
|
永續環境 |
- 面對未來歐美減碳政策,臺灣製造業需採取電力排碳憑證等策略。除了加速再生能源開發外,臺灣應善用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例如自動化控制、樓宇自動化等,以實現系統化節能。
- 未來在用電人口與發電地區之間有效傳輸能源是一大挑戰,必須開發新材料,降低電力傳輸損耗。
|
4
|
韌性社會 |
- 突發事件可能對整體造成巨大損失,遭受災難後,迅速重建與恢復的能力,已成為每座城市甚至每個國家的挑戰,必須建構穩固基礎建設與預防準備,例如導入創新的能源解決方案,包括智慧電網、分散式電網。
- 未來應對地緣政治變動和產業轉型,臺灣企業必須持續思考如何讓供應鏈更具彈性,除了加速數據分析、智慧及數位科技的導入,布局需著重「全球在地化」發展,例如於歐美或東南亞設立製造基地。
|
5
|
智慧化致能技術 |
- 臺灣應該抓住機遇,從高中時期就加入AI的教育內容,建立完善的AI 教育體系,培養具有AI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推動臺灣在全球智慧化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 未來AI帶來的隱私與倫理問題,須在AI發展效益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定相應政策和法規,確保AI發展符合社會,也符合個人利益。
|
6
|
創新創業 |
- 最佳創業時機是走在潮流前半步,不宜太早或太晚,否則錯失良機。最終,題材需抓住時機、創造需求,關鍵在於洞察市場和掌握技術。
- 未來創業需求大市場,可分為兩種題材:獨特且具絕對優勢,成功將帶來巨大價值;仿效他人模式,選擇不同市場。創新科技改變勞動結構、經濟和社會聚集方式,帶來創業機會。
|
【新聞連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