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研院創新園區正式揭牌啟用 以共創模式打造創新研發與產業化聚落

日期:2017/12/20

「創新園區第一期揭牌...(詳如圖說)
「創新園區第一期揭牌啟用暨第二期動土典禮」。

為了擴大鏈結產學研的能量,並加速新創育成,工研院今(20)日上午舉行「創新園區第一期揭牌啟用暨第二期動土典禮」,由新竹市市長林智堅、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與院長劉仲明,以及相關產學研代表共同進行揭牌啟用與動土儀式。同時並展示產學研跨領域創新合作的成果,包括「海淡與水再生創新材料開發及驗證」、「智慧診間」、「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等三個創新實驗室,展現工研院與產業界及學界共同攜手往創新前瞻與智能化系統發展的研發能量,期許為台灣注入更多創新創業動能,打造新型態的創新研發與產業化聚落。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台灣產業近年正面臨快速轉型,過去仰賴的量產與管理價值逐漸消失,未來台灣產業型態將不再是零組件與品牌代工,而是要提供客戶更高價值的系統解決方案,包含軟硬體整合及跨界資源運用之創新能力,工研院必須加快創新與帶動重大效益的腳步,才能夠加快創新與產業轉型之速度。工研院創新園區有最好的學校與企業,讓創新技術從學界,透過系統整合再往前走;包括智慧醫療、智慧照明系統等創新研發,以及多項工研院開放式創新平台系統(OISP)的成果,也能透過創新園區展示出來。這是一個嶄新的創新試驗場域,希望攜手新竹市,對台灣的產業與轉型一起努力。

工研院長劉仲明表示,創新園區所在的位置,就是70年代工研院發展的源頭,也是台灣當時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中心,與附近的清大、交大、科學園區,逐漸形成了台灣的科技聚落。工研院希望延續這個趨勢,與在地各界一起努力加值,將這個園區發展為新型態的開放式創新園區,讓現有的創新生態更加速、優化,期待十年、二十年後,全世界可以看到新竹市,一起整合出一個國際知名的都市,讓全世界感受到台灣創新的力量。

劉仲明進一步指出,創新園區以「共創」(Co-Creation)的合作模式,可以更有效的與工研院、產業、學校以及國際做連結,形成獨特的創新聚落與生態系,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創新園區是工研院推動跨領域創新的樞紐,以開放的理念作為設計最大特色,希望藉由這個實體空間,快速鏈結創新夥伴,吸引頂尖人才與資源進駐、研發,形成創新的研發聚落,進而帶動更大的產業價值與社會效益。

新竹市市長林智堅也到場支持,他指出,工研院是台灣科技產業研發非常重要的推手,過去促成新竹科學園區落腳成立、更造就新竹所得高、學歷高、出生率高、平均年齡低的三高一低的城市DNA。他認為,工研院創新園區的落成,是新竹在創新產業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他特別引述施政榮先生「台灣不缺人才,台灣需要的是舞台」,期許創新園區能提供創新創業的年輕朋友一個舞台與空間,讓願意帶來城市、國家改變的年輕人,有創新創業的機會。

工研院創新園區是台灣第一個融合型新創園區,希望打造一個融合市民、年輕學子、與科技人才的開放社群,以沒有圍牆、玻璃隔間、高開放通透為最大特色,邀請頂尖教授、學生、廠商與醫院共營。 現已有多個共創的具體計畫在進行,包括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科學園區、馬偕醫院、研華、華創等合作夥伴,目前已與9所大學25個系統所、40位教授、120位博碩士生,以及15家廠商合作,並選定一些影響未來台灣產業發展之重要主題,例如:「智慧視覺系統」、「智能醫院照明系統」、「自駕車系統」、「水資源處理系統」、「智慧商店」、「虛擬資安系統」、「次兆赫高頻傳輸系統」、「3D列印設計服務系統」等,目標是在兩年內,與合作夥伴各出一半人員,成立規模約30人的新創衍生公司,例如:成立「水資源及環境智能公司」、「3D列印醫療輔具設計公司」、「糖尿病眼部影像雲端服務系統公司」等三家共創公司,整合工研院的創新技術與合作夥伴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協助台灣企業快速進行數位轉型,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

「海淡與水再生創新材料開發及驗證」實驗室:智慧型系統全面掌控用水機制
全球水資源嚴重短缺,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科技方法處理使用過的水,將水循環回收再生利用。於創新園區一樓設置的「海淡與水再生創新材料開發及驗證實驗室」,以水資源永續利用為主題,展現工研院與研華、日鼎、新長豐、水處理廠、雲端公司等產研合作之水處理完整解決方案的技術能量,涵蓋面從水資源基礎建設(IaaS)、水資源設計及操作監控平台(PaaS)、到雲端應用服務(SaaS),並有海水淡化、「倒極式電透析脫鹽再生技術」(EDR)、生物網膜(BioNET)等多項技術展示。

「智慧診間」實驗室:以AI輔助眼科醫生診斷糖尿病及傷口狀態識別與快速復原建議
在創新園區二樓的「智慧診間」實驗室,具體展現工研院與區域醫院,如:北市聯醫、家醫診所等15家醫院及糖尿病照護網、縣市衛生局健檢中心與公益團體跨業整合的健康醫療創新服務。國內有高達227萬名糖尿病患者,且國人整體近視率高達43%,罹患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等眼疾機率極高。工研院開發的「AI辨識醫學影像系統」是以大量眼底影像及醫生辨識標示之資料庫為基礎,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協助醫師篩選高危險群及需要照護的病患,做到完善的預防與治療。而有鑑於老齡化、糖尿病人口激增等因素,台灣每年傷口照護需求約657.8萬人。若透過工研院「智能傷口影像偵測系統」,以人工智慧辨識傷口組織之比例與影像歷程變化,協助護理人員精確了解傷口變化,再透過雲端平台連線,於第一時間取得專業傷口照護人力支援,提升醫療效率,將帶動智慧醫療新創軟體產業的發展及醫學影像設備業者加值應用商機。

「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實驗室:軟硬兼具的3D列印醫療輔具設計服務 設計製作一站完成
位於創新園區三樓的「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實驗室」,展示由工研院整合自主的掃瞄系統、3D建模、結構及製程分析技術,提供3D列印醫材設計與製造完整的雲端服務平台,可協助醫生與醫材供應者間,即時有效的完成符合病患所需的客製化3D列印醫材的設計與製作。平台目前配有工研院自主開發的快速3D掃瞄系統,於10秒內完成40公分長度之肢體掃瞄建模,並搭配自動化快速建模技術、拓樸優化技術及製程模擬分析,快速建立符合人體工學的輔護具3D模型,可搭配工研院開發自主3D列印材料及製程與設備製作,或於在地醫療院所就近列印客製化醫材。目前已與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媽媽手、滑鼠手、踝足矯形器及義肢等四種輔護具,進行IRB人體試驗中。

由左起台灣日電產劉俊...(詳如說明)
由左起台灣日電產劉俊賢技術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蔡德龍院長室主任、清華大學賀陳弘校長、工研院李世光董事長、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工研院劉仲明院長、郭英釗建築師共同主持動土儀式。
工研院材化所彭裕民所...(詳如說明)
工研院材化所彭裕民所長於創新院區一樓設置的「海淡與水再生創新材料開發及驗證實驗室」說明智能海水淡化系統,運用正滲透方式處理海水,將海水過濾淡化後再利用。

工研院開發的「AI辨...(詳如說明)
工研院開發的「AI辨識醫學影像系統」是以大量眼底影像及醫生辨識標示之資料庫為基礎,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協助醫師篩選高危險群及需要照護的病患,做到完善的預防與治療 。
工研院創新園區三樓的...(詳如說明)
工研院創新園區三樓的「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實驗室」,整合自主掃瞄系統、3D建模、結構及製程分析技術,提供3D列印醫材設計與製造完整的雲端服務平台,可協助醫生與醫材供應者間,即時有效的完成符合病患所需的客製化3D列印醫材的設計與製作。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丁嘉琳
電話:+886-3-5912903
Email:tingcl@itri.org.tw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賈夢雯
電話:+886-3-5912198
Email:monicachia@itri.org.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