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簡介
同動鏡像技術通過同步健康肢體和患肢的動作,能有效刺激神經系統重建,促進大腦對運動的重塑與學習。根據用戶即時改變音樂節奏速度,讓神經心律動作有效率運作支援多種互動模式,以幫助中風或神經損傷患者恢復運動功能。
Abstract
The mirror image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promote the brain’s remodeling and learning of movement by synchronizing the movements of healthy limbs and affected limbs. The music rhythm speed can be changed in re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user, so that the neural heart rhythm action can operate efficiently and support multiple interactive modes to help stroke or nerve damage patients recover motor function.
技術規格
影像辨識反應速度達20FPS;上臂位置移動追蹤準確率達80%;AI影像分析辨識架構提升影像準確率達9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mage recognition response speed reaches 20FPS; upper arm position movement tracking accuracy reaches 80%; AI imag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architecture improves image accuracy to 90%
技術特色
1. 多模態整合訓練:
結合音樂節奏、影像手勢辨識與機構動作的同步耦合技術,能提供更全面的感官刺激,提升患者的參與感與訓練效果。
2. 同動鏡像技術應用:
透過健康肢體與患肢同步動作的視覺反饋,能有效刺激神經系統,促進大腦運動神經的重塑,有助於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3. 神經機制重塑:
技術強調神經可塑性的概念,透過鏡像與同步訓練幫助患者大腦重新學習和控制肢體動作,特別適用於中風或神經損傷的復能。
應用範圍
音樂結合同步耦合復能軟體不僅在高端醫學中心中推動精準、個性化的神經復健治療,也能在地區診療所及居家環境中擴大復健服務的覆蓋範圍,促進整體醫療復健的提升,展現出顯著的市場與臨床應用潛力。
接受技術者具備基礎建議(設備)
軟體部分透過MediaPipe等影像處理與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即時手勢與動作識別;而硬體部分則由富伯生醫同動車、樹莓派及高解析度webcam等組件構成,共同打造出一套精密且互動性強的數位復能解決方案。
接受技術者具備基礎建議(專業)
後台維運人員:
系統維運工程師: 需精通Linux系統管理與網路連接,熟悉樹莓派及相關硬體設備(如攝影機、同動車等)的安裝、調試與故障排除,確保系統穩定運作。
資料監控與維護工程師: 負責系統數據的持續監控、備份與安全維護,確保數據傳輸與存儲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前台技術更新:
軟體開發工程師: 熟悉前端與後端技術,能夠利用最新框架(如MediaPipe)進行影像處理與手勢辨識應用的開發,同時設計友善的使用者介面,以提升使用者互動體驗。
UI/UX設計師: 負責設計直觀且吸引人的使用者介面,確保新技術能夠順利應用並獲得終端用戶的認可與使用。
聯絡資訊
聯絡人:吳俐穎 智慧醫療與照護服務組
電話:+886-3-5918407 或 Email:ameliewu@itri.org.tw
客服專線:+886-800-45-8899
傳真:+886-3-583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