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技術名稱: 現地生物復育技術處理受污染之地下水

技術簡介

發展利用地下水中原有的微生物,供給適當的營養源以提高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數量,使其得以顯著地分解受有機物污染之地下水。目前完成部份實驗室工作,包括利用厭氧生物分解的技術去分解高含氯的有機物,例如四氯乙烯,視現地菌相族群的差異,有的可以直接將四氯乙烯完全脫氯,有的則僅能脫除到二氯乙烯就停止;但是本計畫亦發展微生物好氧性共代謝的技術,可以將三氯乙烯等氧化掉。 另外,針對受石油類污染之地下水,已經進行到現場的小規模實驗。所採用的技術為現地好氧微生物生物分解。利用現地地下水層中的微生物菌群,以工程的方式供給好氧生化反應所欠缺的溶氧,或是營養源,以促進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生成,進而促進生物分解的速率。此技術除生物分解外,同時系統中也包含了地下水曝氣(In- situ Air sparging),及土壤氣提技術(Sol vapor extraction),目前此模廠實驗仍在現地操作中。

Abstract

We have developed in-situ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chlorinated groundwater by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for years. However, for the indigenous microbes that can only degrade tetrachloroethylene to dichloroethylenes, we have developed sequential zones by creating an aerobic biodegradation zone right after the anaerobic zone. Experimental data indicated successful degradation for those recalcitrant intermediates. We also had conducted a pilot scale in-situ bioremediation for petroleum-contaminated aquifer. Bio-sparging was applied as the key component to turn on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in groundwater. A SVE (soil vapor extraction) system was applied to collect the vented air from aquif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contaminants concentration dropped significantly after bio-sparging was applied.

技術規格

1.利用受污染場址地底下原有的微生物,進行污染的分解,無需另外添加菌種。 2.地下水無需抽出至地表面處理。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none

技術特色

現地處理地下水,有別於傳統須將地下水抽出到地表面處理之技術。

應用範圍

受有機物污染之地下水,特別是受石油類產品,例如加油站或煉油廠;與含氯溶劑類,例如四氯乙烯、三氯乙烯等等含氯的有機物。

接受技術者具備基礎建議(設備)

none

接受技術者具備基礎建議(專業)

地下水文、地質 微生物 環工╱化工

技術分類 工程與自動化研究

聯絡資訊

聯絡人:朱順傑 永續環境技術組(P)

電話:+886-3-5732973 或 Email:SJ_CHU@itri.org.tw

客服專線:+886-800-45-8899

傳真: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