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點綠成金的科技農業

撰文/許淑珮

每次來到美濃,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漂浮著綠油油小圓葉的池田,走近一看,才發現在池田下長滿了細長翠綠的水蓮,這是美濃獨有的風景,不但牽動著美濃人的生計,更撐起了每年3億元的產值。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傳頌至今的憫農詩點出了自古農民耕作的辛勞,以及靠天吃飯的無奈。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影響加劇,再加上農業從業人口的高齡化,讓農業面臨了轉型的挑戰。然而隨著新科技的蓬勃發展,透過科技與智慧加值成了翻轉農業的重要解方,帶領我們走向新「食」代!

本期的封面故事,我們走訪了一年到頭浸淫在池田裡的水蓮農,山坡上長年對抗落山風的紅藜農,也走入溫室,看運用全環控技術的新農民,如何讓白舞菇及水耕蔬菜從稀有珍饈,成為家常食材。因為有了科技的加值,農產的附加價值因此提升,也確保農民的福利及收益,帶動科技農業的轉型與發展。

其中溫室系統技術的改良研發,不但協助農民克服天災氣候等環境限制,透過少量人力,及精密的智慧化技術調控,可以量產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工研院打造出適合亞熱帶氣候的智慧溫室系統,多年來已協助導入眾多不同類型作物的栽植,提升作物的量產與品質。透過全環控溫室系統的栽種,讓嬌貴的作物不用再懼怕颱風、暴雨與豔陽,目前已成功提升水耕蔬菜、白舞菇、草莓等作物產量,帶動產業化效益,為台灣農業帶來全新的加值。

台灣的農業產值,一度傲視全球,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型,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推出「新農業」政策,以「六級產業化」的願景,導入科技力,翻轉農業產業結構。科技農業所強調的不僅是技術的智慧化與自動化,更是思維上的翻轉與革新,從生產、加工、行銷、販售等每一個環節注入科技思維,重整農業產業鏈。

在工研院科技力的協助下,除了協助地方小農改良耕種技術、環境限制之外,並且幫助其加工研發,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進而擬定品牌策略,進行多元創新行銷,成功的案例已可在美濃水蓮、屏東紅藜身上印證,讓農業不再與勞力密集畫上等號,反而是能點綠成金的科技生力軍!

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成長,工研院一路走來均扮演重要角色並持續肩負挑戰性任務。工研院新任院長劉文雄博士日前履新,期許以「優勢平台戰略」,聚焦市場需求,透過技術整合、接軌國際市場,持續扮演帶動產業科技創新研發的角色,為產業開創新未來。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