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19期2018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18/06/15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人才與基礎建設 為國家提供進步動能

撰文/鍾竹實

在張忠謀一句「回來做事,痛快!」的勸進下,盧志遠在29年前自美返台,領軍「次微米製程技術發展計畫」,成功締造台灣自主研發8吋晶圓技術的關鍵里程碑,培養出300多位本土DRAM研發人才,也讓台灣躋身成為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生產聚落。

盧志遠指出,「次微米製程技術發展計畫」為台灣培育出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人才,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步入高峰。
盧志遠指出,「次微米製程技術發展計畫」為台灣培育出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人才,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步入高峰。

政府於1988年積極醞釀朝次微米領域發展,希望引領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自主研發技術,追上國際大廠腳步,因此委由工研院自1990年起執行為期5年「次微米電子製程發展計畫」。這在當時,是台灣空前的大型科專計畫,各界皆相當重視,綜合能力與國際觀等考量,時任資政的李國鼎,向工研院推薦由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交大任教、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兼任研究員的盧志遠來擔任。

當時盧志遠正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對於獲邀回台擔任計畫主持人,他坦言,「很猶豫要不要回來。」

某次回台開會時,盧志遠與時任工研院董事長的張忠謀碰面,張忠謀送他一句「回來做事,痛快!」工研院副院長史欽泰的話宛如暮鼓晨鐘,「做計畫不能坐享其成,需要冒險才更有意義。」當時的工研院長林垂宙更開門見山激勵,「你如果回來,我們就一定做,你來領導,計畫就起跑。」讓盧志遠拋開一切猶豫,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回台主持次微米計畫,協助台灣邁向下一世代的半導體技術。

回台投入計畫 日以繼夜提前完成

1989年,懷抱著「為國家寫歷史」的使命感,盧志遠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機會、待遇砍半,舉家搬回台灣,投入計畫工作。回台灣後,盧志遠研究資料發現,台灣進口高階IC的數值遠高過石油,如果台灣能自行研發技術並量產,所貢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遠高過傳統產業。努力爭取之下,次微米計畫從原訂的6吋晶圓提升為8吋晶圓,預算也由55億元追加到70億元。1990年7月,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深遠的5年期次微米計畫正式展開。

回憶那段率領工研院團隊日以繼夜投入計畫研發的歲月,盧志遠笑說,「我們的努力讓技術從馬後砲變成馬前砲。」團隊竭盡心力克服諸多挑戰,最後以4年半時間提早完成計畫,成功為台灣開發出第一片8吋晶圓、0.5微米DRAM製程自主技術,經費不僅沒有透支,還史無前例將5億元經費「還」給政府。後來政府擁有世界先進的股票市值一度高達2、300億元,財務績效也十分驚人。

次微米計畫成效顯著,進而帶動業界投資信心,經濟部透過公開招標以技術轉移的方式成立衍生公司,最後由台積電率領13家公司集資得標。1994年底,次微米計畫衍生出資本額140億元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成立。

次微米計畫的意義,在於使台灣擁有自主研發DRAM的技術,帶動8吋晶圓製造廠的投資熱潮,並培育出300多位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工程師人才,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步入高峰。雖然後期因DRAM受到景氣波動,價格崩盤,致世界先進轉型為晶圓代工,「但具有DRAM技術及先進半導體技術的人才,則轉往產業中的不同公司去貢獻,讓技術遍地開花。」

留住人才 效法新加坡與荷蘭

次微米計畫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堅實的研發人才基礎,面對當前中國大陸積極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大舉投資與挖角台灣人才,盧志遠坦承「確實有點擔心」。他認為,「政府有責任要把水、電基礎設施與教育等整體投資環境經營好,資本家與企業則要照顧員工,將獲利所得提撥一定比例分給員工,這樣台灣才能留住人才。」
盧志遠認為,地狹人稠的台灣可向同為「小國」的新加坡與荷蘭汲取經驗。新加坡除了稅制相當優惠之外,更以基礎設施完善聞名,吸引國外企業爭相前往投資,並相當重視環保,致力煉油產業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新加坡除了吸引國際大廠進駐發展半導體產業之外,近幾年也因應國際趨勢重視生醫、矽智財等產業發展,整體相當值得台灣學習。
而荷蘭相當重視尖端工程及技職教育,培養出具創意的荷蘭人才,海外貿易盛行也帶動荷蘭發展出不少國際大企業,例如飛利浦(Philips)公司即使在世界各地投資設廠,仍會視經營需要加碼或撤出,「一旦賺到錢仍回流自己國家,為國家產業提供持續進步的動能,值得台灣借鏡。」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