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技術自主 方能開創產業藍海

撰文/鍾竹實

1987年,工研院衍生創立全球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公司台積電,當初第一批派往RCA取經的種子成員曾繁城,由工程師轉變為企業經營者,與董事長張忠謀並肩作戰,攜手帶領台積電以創新營運模式稱霸全球,成為台灣的驕傲。


 

曾繁城認為,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台灣在製程技術上仍保持著競爭優勢的領先。
曾繁城認為,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台灣在製程技術上仍保持著競爭優勢的領先。

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的曾繁城,在學期間即致力研究於電晶體領域,對於積體電路技術相當有興趣,1973年得知政府要推動發展積體電路產業時,他離開工作3年的萬邦電子,投效工研院,成為最先派到美國RCA受訓的19位成員之一。

引進研發記錄簿模式 建立管理制度與方法

RCA學員啟程前往美國前,當時的經濟部部長孫運璿曾召見他們,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幫助台灣產業轉型,把積體電路做起來」。回想起這一幕,對照現今台灣半導體產業超過兆元的產值,以及台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占率逾55%的成績,曾繁城也露出難得的微笑,「我們對國家有交代了。」

當年RCA計畫不僅奠定台灣積體電路技術的基礎,還將國外大廠的管理方法帶回台灣,建立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標準流程制度。曾繁城舉例,RCA內部建立完善的導師制度,廠內的資深工程師以一對一的方式訓練新人,當時他跟著一位德裔工程師認真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發問,從實做中來解決問題。這位導師每天撰寫詳盡的工作記錄,記載工廠與實驗室的問題與解決方式。「為了節省彼此的時間,我乾脆跟對方借閱工作紀錄簿,導師也很大方,不藏私整本借我,」曾繁城如獲至寶,不時筆記研讀。

這種研發記錄簿模式帶回台灣後,首先落實在工研院內,要求同仁每天詳盡記錄研發問題、創新想法,「日後工廠或實驗室遇到問題時,可查找過往的記錄,迅速了解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曾繁城表示。

英特爾下單 全球第一間專業晶圓代工

1987年,工研院衍生成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技轉6吋晶圓技術,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並由張忠謀擔任董事長,曾繁城在院內的鼓勵下也跟著轉移至台積電,為台灣產業貢獻心力。

曾繁城在工研院時期已有為日本公司代工生產晶圓的經驗,認為晶圓代工將會是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當時投資者對晶圓代工皆興趣缺缺,但我始終相信這條路是可行的。」

台積電成立初期,訂單並不多,直至成立1年多後,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rew S. Grove),來台參觀台積電6吋廠,由曾繁城負責簡報,葛洛夫聽完簡報,得知台積電廠房不曾發生過重大工安災害之後,決定下單,成為台積電初期第一筆重要訂單。英特爾初次下單量雖不大,但卻大大打開台積電知名度,吸引國外IC設計公司陸續下單,逐漸確立台積電專業晶圓代工的地位。

堅持技術自主 站穩龍頭

從初期的創業維艱,到現今站穩全球龍頭地位,台積電一路走來不易,曾繁城表示,前10年經營最辛苦,每逢遭遇困難時,他就去爬山紓壓,沉澱自己再來解決問題,他笑稱,「我爬過的50座百岳中,有一半都是那10年爬來的。」

台積電如今的成功,也有賴曾繁城與張忠謀內外分工明確,張忠謀曾對外公開稱讚,曾繁城是他30年來最好的戰友;曾繁城也表示,張忠謀對他充分授權,向來信任他掌管生產與技術研發事務,一起做出很多「對的決策」。

他回憶,1999年,IBM曾拋出與台積電共同開發0.13微米技術的邀請,但要求台積電不能繼續研究開發技術,當時曾繁城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堅定自主技術之路,「當時台積電決定自行研發0.13微米技術,成為日後發展的重要的轉折,遠遠甩開選擇與IBM合作的同業。」

三點關鍵 不懼中國大陸威脅

至於近年來中國大陸大舉培養本土半導體產業,與台灣逐漸形成競爭態勢的情形,曾繁城自信表示,「我一點也不擔心。」

他舉出三點關鍵,一是中國大陸廣建晶圓廠的分散式投資方式,反而沒辦法集中力量發展;二是中國大陸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發展得相當成功,較容易吸引頂尖人才,相對的半導體產業才正起步,招募頂尖人才不易;三是美中貿易戰之下,美國管制尖端技術的機器設備輸出中國大陸,且半導體製程複雜,僅有機器設備也無法在短時間內順利生產。

曾繁城指出,台灣在製程技術上,有足夠的競爭優勢,期待政府在持續提升基礎建設之外,還應思考下一步的產業對策與目標,才能帶領國家開創新藍海。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