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19期2018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18/06/15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人才是引領產業走向未來的關鍵

撰文/林麗娟

1970年代,台灣正面臨外交孤立、產業轉型的重要挑戰。才拿到電機博士學位、也在美國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輕工程師史欽泰,做了他至今無悔,對台灣具有轉捩點意義的決定。他決定返回故鄉,投身積體電路的開發,與和他同樣年輕的工程師一同揮灑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大山大水。


 

史欽泰指出,未來將是人才決定勝負的時代,台灣並不缺優秀人才,關鍵在於如何留住人才。
史欽泰指出,未來將是人才決定勝負的時代,台灣並不缺優秀人才,關鍵在於如何留住人才。

出生高雄、成長於台南的史欽泰,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71年,美國將釣魚台移交日本政府,海內外學生群起響應,串聯成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這場運動讓當時身在海外的史欽泰感受到強烈的衝擊,在心中埋下日後返國貢獻的種子。

畢業後,史欽泰在美國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正是科技業炙手可熱的明日之星,人在海外的他,聽聞台灣有意發展「積體電路計畫」,被保釣運動激起的使命感,讓史欽泰義無反顧回國投入計畫。

回憶那個「決定性」的時刻,史欽泰表示,從小生長在台灣,出國以後才發現美國經濟富裕、科技發達,而台灣相對落後,這種衝擊對他來說相當震撼,「當時只是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從沒想過可能失敗,也沒有考慮薪水多寡,只想問,我的專長能幫台灣做什麼事、趕上世界的腳步。」

選才注重理念也看態度

史欽泰返國後,立即加入工研院,成為第一批赴美取經的成員,因為地頭熟、會開車,因此擔任製程組的領隊,帶著8位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小組前往俄亥俄州芬德利市的RCA廠受訓,「在那個網路還未普及的年代,資料無法迅速流通,只能一步一腳印地邊做邊學,」史欽泰說。

培育人才、赴美國RCA公司接受培訓與學習,完整引進技術與實地操作的經驗,是成功引進積體電路技術的主要原因,因此挑選適合的赴美人才成為重要關鍵。招募訊息刊登見報後,史欽泰親自面試挑選小組成員。

「當時挑選的考量有三:態度積極與否、對於RCA計畫的想法及理念,以及基本英語能力,」史欽泰分析,「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想法』,對於這個計畫是否具有足夠的積極度與認同,」他不求成員具備頂尖技術,卻十分看重潛力素質,以及是否具有相同的理念與志氣。

回憶當年,令史欽泰印象深刻人倒是不少。當時在貿易公司任職的陳碧灣所學為化學,梳著油頭搭配大西裝前來面試,史欽泰形容「從穿著到言談都相當世故」。陳碧灣坦言會參與計畫,是希望有出國機會,考量他具有產業經驗、個性外向,對於赴美團隊能起調和作用因而錄取,成為唯一非電機電子相關科系出身的成員,陳碧灣本身也是網球高手,赴美後果然與RCA廠的美國員工打成一片,進行良好的「網球外交」。

史欽泰帶領的8人小組,除陳碧灣之外,還包括曾繁城、劉英達、曹興誠、倪其良、邱羅火、戴寶通,不僅學成後將技術帶回台灣,日後也皆成為台灣電子產業叱吒風雲的重要人物。

下一個世代將以人才定勝負

積體電路技術成功引進後,大大增進台灣自行發展技術的信心,促使產業從早期製造導向,走向以研發為本位的「技術創業」,引領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很年輕,熱愛這份有挑戰性的工作,政府也投入能量支持,因而不計報酬投身其中,」史欽泰分析當年RCA計畫成功的原因。

對照今日,各界紛紛感嘆人才難尋,史欽泰認為,大環境使然、法規限制等因素,即使再有挑戰性的工作,對於人才也缺乏吸引力,「社會應該營造讓青年值得打拚的大環境,否則看不到願景,很難召喚菁英共聚一堂,」他進一步指出,當社會的包容力夠大,提供人才得以放手發揮的環境,就不必擔心人才流失。
「下一個世代,必定是以人才定勝負,台灣並不缺優秀人才,關鍵是如何留住人才,進而吸引人才,」史欽泰表示,改善大環境之外,企業也需要提出具競爭力的待遇,方能吸引人才駐足。
史欽泰補充,今日是強調跨領域的時代,台灣產業要積極跨領域創新,產品的專業價值才會提高,資訊硬體技術是台灣的強項,如何掌握優勢,靈活整合知識打造出具有價值的新產品,讓科技「服務化」,將是未來的致勝關鍵。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