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勇於創新才能成就未來

撰文/王志鈞

從學者、工研院,到創投顧問,胡定華由學界跨足產業,每次轉身,都在不斷突破自己、追求創新,「我是一個好奇的人,喜歡開創性的事物,」他這樣評論自己。正是因為他的好奇與積極,毛遂自薦擔任RCA積體電路計畫的主持人,由此開啟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先河。

胡定華毛遂自薦擔任RCA積體電路計畫主持人,開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河。
胡定華毛遂自薦擔任RCA積體電路計畫主持人,開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河。

今年是積體電路發明60週年,也是工研院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做出台灣第一批商用積體電路的40週年,」胡定華談起40多年前的事情,篤定的像是發生在昨天一樣。

時光推回到1978年,今日已成半導體產業龍頭的英特爾(Intel)當時才成立10年,「台灣那時候就引進技術生產出第一批積體電路,接軌國際,這個起始點是日後台灣半導體產業能發展成氣候的契機,」胡定華點出政府在當時決心發展積體電路,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產業的重要性。

毛遂自薦參與積體電路計畫

1970年代,台灣輕工業、紡織業的發展已為台灣創造出第一波經濟繁榮,隨著薪資與生活水準的提升,台灣亟需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型至技術密集產業。1974年,在政府與海外專家學者的研議下,鎖定電子科技業發展,並從世界積體電路的發源地美國,直接引進完整積體電路技術為目標。

當時在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的胡定華,一得知政府有心要發展積體電路,便親自向正在撰寫「積體電路計畫草案」的留美電子科技專家潘文淵毛遂自薦,願意貢獻一己之力協助計畫。

「我當時跟潘文淵先生說,如果你找得到更好的人,我願意讓賢,不然就由我來做!」他事後追憶,當時會有如此當仁不讓的勇氣,除了因為自己身為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外,同時身兼交大半導體中心與實驗組的主任,了解人才資源在何處,因此可以更便利地找到適合的人才參與計畫。

放棄教職 投身計畫成就半導體產業

當時的台灣,積體電路仍是陌生的名詞,但胡定華在與潘文淵有了共識後,立即下定決心加入草創沒多久、肩負落實積體電路計畫的工研院。

「當時年輕,沒有家累,看到這是一個可以成就自身,也是成就台灣的機會因而決定投入,」胡定華表示,當時連他在內,RCA計畫吸引了一群平均28歲的年輕人才,組成積體電路的取經團,成功將積體電路的設計、製造、光罩、封裝、測試技術自美國完整帶回台灣,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基礎。

在人才赴美學習技術時,胡定華留在工研院籌建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當人才歸國、工廠順利量產,產品良率還高出母公司RCA後,胡定華透露,原本規劃整個技術團隊與工廠都將獨立成為公司,卻因工研院設備、房屋均屬國有財產,礙於法規而未能成局,因而改成移轉技術與人才,衍生成立聯華電子,也建立了日後工研院研發而後技轉的模式,並陸續催生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國際半導體大廠。

勇於發展下一輪創新產業

「RCA積體電路計畫為台灣奠定了半導體產業的人才與技術基礎,當時這群人都很年輕,沒有人是為了錢或名利參與,大家都是基於成就感而投入,想要為台灣完成這個以積體電路為基礎的資訊電子產業,」胡定華表示。

他也指出,RCA計畫之所以成功,在於當時的主政者堅定發展策略、人才到位,以及計畫目標明確,雖以找外援的方式引進技術,但確立「以我為主」的思想。當初之所以選定RCA作為技轉夥伴,便是因為其承諾訓練台灣生產、製造及設計人才,以及完整移轉生產製造技術,讓台灣日後能獨立研發、設計、生產半導體,不受限於他人。

胡定華也非常感謝孫運璿、李國鼎等人,能不畏質疑聲浪,一肩扛起成敗責任的氣魄,讓工研院成為開放、信任、自主的研發場域。「年輕同仁進來,歡迎你努力學習,不要怕犯錯;但日後出去一定要有貢獻,就算失敗了,也歡迎你再回來練功夫,」胡定華道出他對於工研院的期許。
正是如此鼓勵年輕人積極進取的態度,讓工研院成為台灣科技的搖籃,培育出無數的人才。面對台灣產業發展的未來,胡定華認為,創新技術一定要與國際最新趨勢和規格接軌,否則難成氣候;此外,政府發展新興產業時必須兼顧短期與長期的平衡,且不要怕「圖利」他人,才有機會重新再創造一次積體電路成功的經驗。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