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21期2018年08月號

出版日期:2018/08/15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化人工智慧 為工作機會

撰文/羅特曼(David Rotman) 翻譯/連育德

走在莫農加希拉河(Monongahela River)河邊,只見一大塊空地,彷彿是匹茲堡留了幾10年的傷疤,記載著過去那段工業年代。鋼鐵業當時是匹茲堡的第一大產業,瓊林鋼鐵廠(Jones and Laughlin)的廠址設在這裡,規模數一數二。曾幾何時,龐大建築已不復見,只剩空蕩蕩一片平地,煉鋼設施和幾棟建築點綴其中,隔著河遙望市區。

舊廠址旁邊是匹茲堡的海茲伍區(Hazelwood),屬於低收入地區,房價最低還不到5萬美元。沿河南向,往西維吉尼亞州有麥基斯波特(McKeesport)與丟肯(Duquesne)這些小鎮,海茲伍區的命運跟它們一樣,曾經將鋼鐵與煤礦當成經濟命脈,但已經逐漸被人淡忘。

現在,這個舊廠址被開發商稱為海茲伍格林區(Hazelwood Green),再度充滿生機。看向其中一邊,有一區築起欄杆不讓外界窺探,正是優步(Uber)的自駕車測試場。有條尚未對外開放的新路,縱橫在占地178英畝的場地,裡面已設有停車標誌、消防栓、自行車道、人行道等,不一而足。不難想像,這個計畫中的河濱公園日後會吸引眾多人潮。

昔日為焦炭廠的19廠(Mill 19),是這項重建案的最大亮點。它長逾四分之一哩,座落於空曠平地,如今被拆成只剩3個樓層的鋼鐵骨架。工人正在清運殘骸,準備讓它脫胎換骨。工程順利的話,明年春天就會有第一個機構進駐,也就是高階機器人製造策進會(Advanced Robotics for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機器人進駐從前的鋼鐵工廠,其象徵意義不可謂不大,市民們也很清楚。匹茲堡正在轉型,以打造高科技經濟為目標,善用當地學校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展,尤其有卡內基美隆大學這個一流學府當後盾。距離海茲伍5哩外的羅倫斯維區(Lawrenceville),已是美國自駕車發展重鎮;優步先進技術(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在此地也有幾棟工業建築;Argo AI與Aurora Innovation等自駕車新創企業也在附近。就連工具機大廠開拓重工(Caterpillar)也在這裡設立據點,研發自動挖土機等重型機具,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機具自行運作的目標。

匹茲堡在地經濟歷經幾10年低潮後,如今看到矽谷等地的資金滾滾而來,金額高達幾10億美元,彷彿打了一劑強心針。到處可見有人試乘自駕車,在「機器人排屋」(Robotics Row;譯註:新創企業區的建築)會有一些人氣惱餐廳總是大排長龍;靠近科技企業總公司和測試場地的房價飆漲,但抱怨歸抱怨,市民們還是會說,這輩子第一次看到匹茲堡這麼繁榮。

即便如此,匹茲堡經濟還是欲振乏力。1970年代,當地人口減少約五分之一,如今雖然已經不再大量流失,但也沒有成長,而且人口老化迅速。過去5年來,35~54歲的人口走了近7萬人。此外,在距離市區與頂尖大學不遠的地方,生計還是以裂解煤炭與天然氣為主,高薪工作不多,城鎮的類鴉片成癮問題依然嚴重。

由此可知,匹茲堡不但是美國工業腹地的縮影,對每個追求先進數位科技的城市和國家而言,它更是一塊試金石,可以測試出:人工智慧、先進機器人、自駕車等近年頻頻出現突破的科技,是否能促成人人共榮?還是財富只集中在創業家、投資人和高技能人才的手中?

美國城市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的安迪斯(Scott Andes)說,匹茲堡要繁榮興盛,「不能只出人才和點子,卻無法創造工作機會。匹茲堡是21世紀經濟的個案研究範例,因為它正要把研發實力轉化成經濟價值。」

工作變變變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究竟是取代工作,還是會創造出更多、更新的工作?科技圈一直在爭論這個議題。其實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不同的經濟因素,而且隨著人工智慧加速發展,最後會如何演變,正確解答無人知曉。

回顧過去幾10年,自動化與機器人確實取代了許多工作,尤以製造業首當其衝。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與研究同仁,根據1990年到2007年的數據,率先量化工業機器人的衝擊,結果發現:廠房增設1具機器人,大約會喪失6個工作機會。換算下來,這段期間總共有67萬個工作機會憑空消失;如果以美國2016年機器人使用率來計算,則等於取代了150萬個工作。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預估,美國約有5成的工作項目有可能自動化。不過這項數據經常被人錯誤解讀。研究院總監曼宜卡(James Manyika)就曾表示,所謂的5成只是表示,用現有或新興技術把工作自動化的「技術可行性」,實際會流失多少工作,仍然要視機器取代人力的成本效益而定。
更大的問題在於,將來會產生多少新工作?許多科技專家(尤其是機器人領域)認為,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將創造出大量的新型態工作。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抵達如此境界,縱使技術層面有突破,美國經濟中最大的幾個產業(如醫療保健)卻未因此受惠。

或許是時間未到吧,科技進展向來能夠提高所得;一旦所得增加,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也會跟著提高;需求高了,又能創造更多工作。曾任柯林頓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的泰姍(Laura Tyson),卻指出懸在大家心頭的疑問:要是這波產業轉型跟以前不同,大家想要的商品與服務,並不需要很多人力來提供,該怎麼辦?「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頭一回出現科技降低人力需求的現象,」她說。

「總體經濟學家幾10年來都想得很簡單,覺得科技一定會創造出工作,」阿齊默魯說:「但悲觀的人認為這次不同,科技會扼殺工作機會。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過去即使有新科技冒出頭,往往能帶來許多經濟益處,工作增加得多、流失得少,但「近來基於種種原因,科技扼殺工作機會的情況比以前更明顯了。」
阿齊默魯此番見解,就是所謂的「生產力矛盾」(Productivity Paradox):隨著大數據、自動化、人工智慧等科技抬頭,理論上可以增加企業生產力、提振經濟,創造出的工作比取代的多,但現實卻不是如此。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是可能要等上好幾年。

然而,爭辯工作增加或流失多少,很容易讓我們忽略更重要的一點:工作的地點與型態正在轉變,有些民眾與在地經濟都成了受害者。

舉例而言,美國倉庫與餐廳等低薪工作的需求增加,需要高度專業技能的高薪工作(如程式設計)也一樣,反觀許多傳統的中產階級工作(如製造業和數據處理)卻逐漸萎縮。在這些趨勢交相影響下,所得不均的差距已達到歷史新高。「人們大致上有個共識,科技正在轉變工作所需的技能與類型。未來,所得不均只會愈來愈嚴重,」泰姍說。

此情此景,當然也曾經上演過。1900年,約有4成的美國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現在不到2%;1950年,約有24%的就業人口從事製造業,如今大約只剩9%。類似的轉變也出現在其他已開發國家。但當前的變動更快、更全面,讓人們沒有時間應變。

調查顯示,勞動參與率(工作與求職的人口比例)逐漸下滑,尤以25~54歲的年齡層更為嚴重,令人憂心。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家齊爾妮(Melissa Kearney)和艾貝拉罕(Katharine Abraham)深入研究後,認為可能因素有幾個,但機器人和自動化是一大關鍵。在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口中,許多人覺得想找到理想薪水的工作很難,索性連像樣的工作都不找了。

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凱絲(Anne Case)與報告合著人迪頓(Angus Deaton)找到一股新趨勢,很可能跟上述發現有關。研究發現,美國中年白人族群如果只有高中學歷以下,死亡率有上升趨勢,歸咎原因在於自殺、毒癮、酗酒等比率增高,他們稱之為「絕望病」,因為問題似乎跟貧窮無關,而是出於對生活感到失望,從前一代比一代好的期望破滅,大家漸漸發現未來不會過得比自己的父母好。

分析這些社會問題,自動化或許是其中一個肇因。但如果阿齊默魯這些經濟專家是對的,那麼要創造出更多好工作,我們不需要害怕技術發展帶來的後續影響,重要的是發想出更完善的制度,以便迅速在整體經濟中布局。

匹茲堡再生

匹茲堡再生正是匹茲堡積極轉型的精髓,努力至今,成績有好有壞。「年輕人投入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為匹茲堡帶來徹底的轉變,」卡內基美隆大學資工系系主任摩爾(Andrew Moore)說:「但主要是中產階級化,而不是全民共同受惠。」

面對如此的批評,匹茲堡能懂,因為這個城市以工人階級自豪,工會背景深厚,政治訴求一向積極。市長佩度多(William Peduto)是將優步招攬到匹茲堡的功臣,但後來又對這家總公司位於舊金山的企業幻滅。「矽谷的營運模式不考量人的因素,只看能幫創投創造多少報酬,」他在接受《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採訪時說:「在底特律、匹茲堡這些地方,講到未來的工作型態,我們也要知道勞動人口的未來會是如何。」

根據最近一份民調,匹茲堡逾半數民眾強力支持亞馬遜(Amazon)在當地建造第二總部,數字遠高於亞馬遜名單中的其他城市,如奧斯丁與波士頓,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民眾贊成。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亞馬遜承諾會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注資50億美元,有機會讓匹茲堡脫胎換骨。據傳匹茲堡為了提高籌碼,正在跟亞馬遜提議會讓出莫農加希拉河畔,包括19廠在內的土地。

然而,如果亞馬遜最後欽點匹茲堡,當地民眾能否勝任新型高科技工作,又是一大問題,到時恐怕只會加深民眾的不安。「匹茲堡十分欠缺相關技術專長的人才,」摩爾說:「我們這裡出產領導人,但真正需要加強的是當地民眾的技能,匹茲堡才能參與這次的經濟轉型。」

不過,匹茲堡、甚至是全美國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讓更多人從事高科技產業,還要增加高薪工作的供給。先進機器人技術可以推動工廠現代化,造福匹茲堡這樣的城市,也讓製造業更有競爭力。但多年來流失這麼多的工廠工作,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在人工智慧與自動化逐漸成為產業顯學的背景下,美國要勾勒出一個工作機會充沛的願景,恐怕還是有其困難度。

站在羅倫斯維區一棟建築物的屋頂,可以一窺未來樣貌。一樓有個大車庫,裡頭停了好幾輛Aurora的自駕車。外頭雜草叢生的平地,有1輛挖土機,開拓重工正在這裡測試自動化機具。再往外走,可以看到四周有圍牆的測試區,緊鄰在旁邊的建築也是之前的鋼鐵廠,如今則是卡內基機器人(Carnegie Robotics)的據點,他們正在為美軍研發清除炸彈的機器人。而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National Robotics Center)座落在遠方,建築物同樣龐大,高階機器人製造策進會目前將據點設於此,日後會搬遷到19廠。

不過內行人就能看出不一樣的資訊,眼前場景到處是蛛絲馬跡,有不少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的重大研究聚集在這裡,但這裡也靜得嚇人。停車場停了一些車子,想必是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的,有幾台也可能是訪客的車,但出了停車場,到處不見工作的人影。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