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24期2018年11月號

出版日期:2018/11/15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南台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 開創南部產業新風貌

撰文/凃心怡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劉佳明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劉佳明

為協助南部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工研院成立「南台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聚焦在地產業特色,導入關鍵技術,塑造研發人才就業、創業環境,作為南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

看見南台灣需求 灌注技術協助轉型

憶起這句猶如醍醐灌頂的話,是劉佳明有一回,與致力於傳統產業轉型的長興材料副董事長蕭慈飛,聊談起南台灣的產業現況,蕭慈飛一針見血的點出了南台灣產業所面臨的瓶頸與需求,「排骨便當熱銷,原因就出在這裡藍領階級多,中產階級少。」劉佳明不停地思索,工研院能幫上什麼忙呢?

近2年來由於中美貿易大戰再加上中國大陸成本提高,不少台商回台尋求資源,「他們想找的其實就是技術,以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做出更高競爭力產品,」這讓劉佳明體悟到,技術是發展的核心,也讓他對於南台灣產業的協助有了具體的執行方向。
「南台灣產業要轉型升級就必須要有研發人員進駐,只是人才要回去,前提是必須提供就業機會,因此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開公司。」

產官學研合作 技術在地紮根與擴散

在執行之前,必須得通盤了解南台灣整體經濟現況與缺口,並事先評估哪些既有產業具備轉型升級的可能。

「重工業是高雄的根本,也在南台灣發展出世界聞名的金屬加工業,因此我們決定投入金屬領域;加上高雄醫學大學與義守大學的生醫資源,也相當適合醫材產業發展,提升金屬加工的附加價值,」劉佳明分析。此外,南部也是台灣農業重心,高雄又是座海港城市,所以南台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也將農業與海洋兩大產業領域含納其中。

「工研院的技術網羅各面向,能配合地方產業的需求引進技術,」劉佳明說,但若要技術紮根並向外擴散,善用當地資源是必要的。「南台灣有眾多頂尖大學,如果我們能跟他們合作,就能發揮更大能量。」為此,工研院分別在中山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以及澎湖科技大學設立「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透過工研院研發人員與學校教授的合作,將技術具體落實在產業面上。

金屬、海洋領域率先產業化

南台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成立至今已展現豐碩成果,金屬、海洋領域都已成立新創公司,進一步招攬當地人才。像是金屬領域的「智鷹科技公司」,就以工研院與高雄科技大學所研發出的「智慧自動光學檢測(AOI)系統」,打造專為金屬設計的量測環境,提供自動化金屬檢測服務領域,提升金屬扣件品質。

「風行海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是運用中山大學、海生館以及工研院的「高值海洋生物機能原料研發與商品應用技術」,投入皮珊瑚萃取物的應用,同時,更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的支持,讓團隊更聚焦在推動新創事業的發展,在美妝保養以及藥品市場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農業部分則由工研院、屏東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合作,運用「大氣電漿」技術,為雞蛋快速殺菌,目前正著手尋找示範場域以及技術轉移的公司;醫材領域則是集結高醫、義大、工研院內跨領域的力量,成功開發出電漿醫材滅菌、熱電敷料、智慧護具等眾多高競爭力醫材,目前已分別進行動物及人體實驗階段,預計年底完成產業化。

除了產學研合作之外,為了讓創業團隊更具信心,南台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也在一群南部企業家的奔走之下,於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地區性創投事業「南翔創新顧問(股)公司」,將管理「南台灣跨領域創投基金」,提供南台灣新創事業資金活水,打造南台灣成為下一個青年世代發揮的創新創業舞台。近期也規劃為這些具有技術創新能量的新創公司,爭取更多財務資源,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承載著眾人的祝福順利啟航。

新創公司陸續成立,劉佳明認為,讓科技研發在南台灣生根,帶動技術人才就業,需要長期的規劃與投入。他坦言,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不困難的工作絕對不會輪到工研院,南台灣產業的轉型,一定要繼續往前走!」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