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德國學徒制再造

撰文/亞斯卡利安(Russ Juskalian) 翻譯/連育德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德國的技職體系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向來是其他國家希望取經的對象。
但隨著科技不斷翻轉,這套體系漸漸跟不上腳步。


來到慕尼黑郊區的西門子,10號到30號建築之間,有一群未來要成為德國工人的學員正在動手做作業,作業的種類五花八門,都經過仔細挑選,不僅要訓練學員的特定工作技能,更要讓德國奇蹟在自動化生產領域繼續發揚光大。

走進其中一間房間,聚集了準備日後當汽車電機工程師的年輕人,他們過去一個星期努力設計程式,要設計出一款自動生產線的小型工作模型,有感應器、有傳輸帶,還有不需人工輸入的相關工具。他們能用好得令人驚豔的英文討論工程內容,但他們跟美國年輕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他們都沒有上大學。

他們大多數人16歲中學畢業後,就直接進入西門子讀書,不必付學雜費,邊學邊領小額薪資。換成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同樣集中在機電領域的機械工程課程,每年學雜費要2萬5千到4萬4千美元。

西門子的訓練只是德國技職教育的一環。德國的技職體系全球聞名,能夠迅速養成就業能力,每年約有50萬個年輕人學成進入職場。去年,德國出口金額創下1.279兆歐元的新高(1.51兆美元),原因就在於,德國雖然人力成本高,卻是歐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每10,000名勞工就有309個工業機器人。這項產業成就的成功關鍵在於技職訓練,美國政治人物不分黨派都認為值得取經效法。

推崇這套體系的人認為,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存在「技能斷層」(Skills Gap),也就是企業找不到具備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為了縮小技能斷層、解決年輕人失業率的問題,川普去年承諾撥出約2億美元資金,準備擴大美國的技職訓練。歐巴馬在2015年已啟動類似計畫。

但有些專家提醒,隨著經濟愈來愈離不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德國的技職體系未來可能會適應不良。生產力長期呈現緩慢成長,人工智慧或許能注入一劑強心針,但有些人指出,技職課程訓練出來的技能,可能在不久之後就跟不上時代了。「從德國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們的技職教育可以因應目前、乃至於未來10年的多種工作類型,」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翰努謝(Eric Hanushek)說:「卻看不到他們訓練學生如何適應未來的經濟轉變。」

今日技能

德國的學徒制(Ausbildung)已有幾百年歷史,當初貿易還是由勢力龐大的公會所掌控。至今,德國有些木匠還會遵循訓練傳統,當完學徒後,踏上長達3年又1天的旅途,身穿傳統服飾四處工作,最後返家當上師傅級工匠。

現在的德國年輕人大概在10歲就開始教育分流,不是準備日後就讀大學,就是在16歲時開始接受約3年的技職訓練,學徒們接受像西門子這樣的雇主訓練,又可以領薪水。學徒的時間都花在課堂或工作室,犯了錯也不會耽誤公司的生產。這樣的職訓計畫成本並不便宜,每1個學徒每年要花企業約18,000歐元左右。「從生意的角度來看,」西門子國際培訓顧問貝瑟(Friedrich Beisser)說:「大多數學徒在受訓時已經有生產力,學成可以立即工作。」

「幾乎全數學徒之後都受雇於培訓他們的企業,」貝瑟的主管、主掌西門子學習教育單位的魯伯納(Thomas Leubner)說。學徒制職訓可以穩定提供訓練有素的員工,不但技能為企業所需,而且忠誠度也高。亞洲企業的員工流動率通常較高,但是西門子的亞洲據點每年職訓型員工的流動率只有3%。至於非學徒制的員工,流動率會高出2倍以上。

學徒制職訓還有其他優點,翰努謝的研究發現,近期德國大學畢業生受雇率比受過職訓的人低12.9%。

然而,隨著員工到了40幾歲,失業率會逐漸升高,終身所得下降。人到了這個年紀,當初職訓學到的技能已經過時,所以很難繼續留在職場。反觀大學畢業生學的是通用知識、分析思維、解決問題、條理組織的能力,適應力相對較佳。專家也預估,隨著人工智慧經濟成形,這些技能未來會愈來愈重要。

任職於美國的經濟學家克魯格(Dirk Krueger)與庫馬(Krishna Kumar)指出,從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數據就能看到這樣的趨勢。1960到1970年代,技術變革的腳步相對緩和,德國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高於美國。到了1980到1990年代,資訊年代來到高峰期,美國企業比德國企業更能快速接納新技術,導致國內生產毛額的勝負對調。

在轉變緩慢的時期,「訓練人只做一個工作,很有用,因為他們一輩子只要做那個工作就好,」同時任職於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格說:「但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只訓練一種技能已經不夠,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更恰當。美國當時可能選對最有效率的技術,而德國工廠可能卻礙於工人的技能固定,所以能夠選擇的技術有限。」

「我認為德國技職體系可能相對僵化,無法適應未來的轉變,」慕尼黑大學經濟學教授巫思曼(Ludger Woessmann)說。他補充道,過去這10年來,愈來愈多德國年輕人選擇讀大學,不進入技職體系。技職訓練要想與時俱進,就必須跟著轉變。「不管是哪一種訓練,尤其是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這些領域,大家不能一輩子只專注在某種特定的工作技能。這是每一種技職體系的根本問題。」他說。

技職體系需大幅改變

儘管如此,也別小看了德國技職體系。過去幾百年來,德國技職體系「在技術出現大變動時,不僅撐了下來,還不斷靈活調整,」曾撰文評論這段歷史的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希倫(Kathleen Thelen)說。

為了克服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德國的技職體系揉合了新的元素,成為少數幸運兒的新選擇。希倫指出,這種菁英型雙學制授予學士或碩士學位,同時有傳統的學徒證書。

跟其他年輕人在西門子機電實驗室工作的奧拉說,等到學徒職訓結束後,他想再到大學深造,也可能到一家替代能源的新創公司工作。走到樓下的機具間,22歲的李娜聚精會神在使用銑床,準備製造一個小型砲管(這項個人工程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李娜正在讀大學,同時參與學徒職訓課程,領有薪水。「我來上課是想賺錢,」她說:「也是因為我知道結業後就有工作。」另一個年輕人派屈克起初也在大學就讀,但發現可以延畢一年,把學徒職訓課程納進來,邊學邊拿薪水。他現在跟其他學徒一起接受訓練。

這些年輕人除了享有2種傳統學制的優點之外,還有1項優勢:可以在西門子這樣的企業搶位,企業有能力經常更新培訓計畫。貝瑟說,西門子年底前計畫推出涵蓋人工智慧領域的新課程。但對於只能走傳統學徒職訓路線的人,前景可能就黯淡一點。

「德國體系在持續職訓學習這方面做得不好,也就是協助成人再進修這一塊。」希倫說。原因可能出在,職訓進修的成本高昂,也沒有人知道如何順利讓企業與成人勞工共同參與。此外,德國政府過去10年逐漸縮減成人教育預算。

「傳統的觀念大致上是對的,就是從16歲開始當學徒,希望你的工作未來40年沒有太大變動,等到60歲退休。」克魯格說。但隨著現在的退休年齡慢慢逼近70歲以上,被人工智慧顛覆的產業愈來愈多,未來趨勢充滿變數。「在那樣的世界裡,技職體系必須大幅改變才行!」克魯格說。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