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口袋裡的專屬心理醫生

撰文/梅茲(Rachel Metz)  翻譯/連育德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授權。

光是在美國,大約就有4,500萬人患有精神疾病,其病狀與治療方式大相逕庭,但相同之處在於這些人大多有智慧型手機。

加州帕羅奧多市(Palo Alto)有家新創企業,由3位醫生創立,其中有一位還是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前院長。這家公司想要證明一點:讓大家愛不釋手的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可以治療現代社會的棘手疾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藥物濫用等等。

智強健康(Mindstrong Health)透過手機軟體觀察用戶的手機使用習慣,收集有關認知與情緒健康的指標。病患下載智強軟體後,軟體會監測病患使用手機的習慣,如怎麼打字、點擊、上下捲動等等。這些數據會經過加密,透過機器學習技術進行遠端分析,結論會跟病患與醫療單位分享。

根據智強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如何使用手機的相關細節,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大不了,卻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線索,例如憂鬱症是否復發。智強指出,有了軟體收集而來的細節,醫生或其他照護人員就能在病患不對勁時收到警訊,透過軟體寫簡訊關心病患,而病患也能在軟體上回傳簡訊給照護人員。

多年來,提供相關軟體的企業不計其數,有的是以軟體為主的心理治療,有的是能夠提升情緒、減緩焦慮的遊戲,有的追蹤手機活動,有的以語音偵測憂鬱症跡象。但智強不一樣,它的考量點不在於用手機做了什麼事,而是怎麼使用手機,也就是用戶操作手機時的動作,可以透露出什麼樣的精神疾病跡象,長期下來也能更精準地追蹤掌握這些問題。如果這套方法奏效,智強有機會率同業之先,將手機轉變成醫療利器,協助長期患有腦功能障礙的病患,未來甚至可能做到預防性診斷。

數位指紋

身為智強創辦人與執行長的戴耿(Paul Dagum),當初在成立公司之前,曾在舊金山灣區進行2項研究,希望觀察大家使用手機的習慣,想知道能否從中有系統地看出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或認知障礙。受測者共有150人,來到診所接受標準的神經認知評估,內容包括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回憶事件的能力)與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包括控制衝動、管理時間、專注某項工作的心智能力)。這些能力屬於高階腦部功能,往往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足之處。

這項評估涵蓋幾項已經沿用數十年的精神心理測試,例如所謂的計時路徑描繪測驗(Timed Trail-Tracing Test)。受測者必須照順序連結分散的字母或數字,藉此測試在不同任務之間轉換的能力。腦功能障礙患者的專注力降低,測試時比較不易達成任務。

受測者下載手機軟體回家,碰觸手機螢幕的方式例如滑動、點擊、打字等等,軟體都會測量到,戴耿希望一方面不干擾大家日常生活,一方面又能記錄下跟傳統測試同樣的行為。接下來一年,軟體會默默收集相關數據,傳送到遠端伺服器。受測者接著回到診所進行另一輪神經認知測試。

事實證明,研究人員測量到的手機行為暗藏許多玄機。「有些訊息不只是能夠看出其中的關聯性,甚至還能夠預測神經心理學家測量的神經認知功能,」戴耿說。

舉例來說,腦功能障礙中常見的記憶力不佳,可以從幾個行為中判斷得出來,例如:打字速度、打字錯誤(如刪字的頻率),以及向下滾動聯絡人名單的速度──智強會先建立評量基準,亦即先觀察受測者的手機使用行為,再結合個人特徵與一般指標。戴耿說,就算你只是在用手機鍵盤,也需要隨時在不同任務間轉換注意力,例如在一句話當中插入標點符號。

他認為,從手機使用行為中建立起這樣的關聯後,有利於專家以全新的方式長時間研究人類認知與行為,達到傳統治療所未能及的結果,因為病人通常要定期看治療師,或者領取新藥,服用1個月後再回診。腦功能障礙的治療之所以沒有進展,有一部分原因是等到醫生診斷出患病時,病情已經惡化。戴耿認為,智強能夠及早判斷病徵,而且可以全天候密切觀察病徵變化。

2016年,戴耿前往Verily(Alphabet旗下的生命科學公司)宣傳自己的研究工作,尹索(Tom Insel)正是聽眾之一,他曾經擔任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院長13年,於2015年加入Verily。

Verily當時想知道如何使用手機察覺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但尹索說,戴耿起初只是提出概念,並沒有實際數據,所以聽起來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他的研究沒有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

但後續又進行了幾次會議,尹索這才意識到,戴耿的研究是心理健康領域的重大突破,發現手機使用行為與認知表現呈現高度相關──要得出這樣的關聯性,通常只能透過冗長的實驗室測試。此外,他收集到的訊息長達幾天、幾週、幾個月,等於是持續而客觀地觀察一個人的腦功能。「就好像擁有一部可以不間斷地監測糖尿病症狀的血糖監測儀一樣,」尹索說。

怎麼相信智強的方法是有效的呢?戴耿指出,好幾千人都在使用這個手機軟體,智強目前已有5年的臨床研究數據,能夠證實這項科學與技術可行。智強仍在進行大量研究,2018年3月亦開始與診所病患與醫生合作。

目前患者打開智強軟體所看到的介面相當簡單,有個圖表每天會更新,上面是從滑動和點擊手機收集而來的5個信號,其中4個測量與情緒障礙密切相關的認知能力(例如制訂目標導向的決定),另1個測量情緒。使用者亦可以選擇與臨床醫生聊天。

尹索說,公司目前主要與嚴重腦功能障礙患者合作,這些人有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與藥物濫用等問題,有可能復發。「軟體的主要對象是重症患者,他們很需要有創新的療法,」他說:「有些人是醫療保健的高度使用者,但實際受到的幫助不大,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提供更有效果的治療方式。」要實際預測出病情即將急轉直下的難度更高,但戴耿認為,隨著日後愈來愈多人使用這個軟體,將有助於鞏固數據模式。

當然,有些棘手議題不能不謹慎考量,隱私就是其一。智強表示,這款軟體會保護使用者數據,但對很多目標用戶來說,只要想到個人資料會被收集就讓人退避三舍。比方說,企業機構可能會想把這類資料納入員工健康方案,但就算數據會受到嚴密保護,大多數人還是不希望雇主能取得個人的心理健康資訊。

防患未然

目前密西根大學正在籌劃一項研究,以沒有精神疾病、但屬於憂鬱症與自殺傾向高危險群的人為對象,想知道智強是否對這些人有幫助。這項研究由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教授森恩(Srijan Sen)主持,追蹤全美國菜鳥醫生的情緒──醫生第一年執業時,通常面臨高度壓力、睡眠不足、發生憂鬱的機會很高。

受測者每天記錄情緒起伏,配戴Fitbit活動追蹤器,藉此記錄睡眠、活動、心跳等數據。這項研究共有2,000人參與,其中約1,500人還同意在手機下載智強的鍵盤軟體,讓軟體收集打字方式的數據,研究這一年來的認知轉變。

根據森恩的推測,一般人感到憂鬱之前,記憶模式和思考速度會出現微妙變化。但他也坦言,他不知道會間隔多久才會感到憂鬱,也不知道哪一種認知模式有預測效果。

尹索亦認為,智強可能有助於診斷的分類更加準確,不像現在心理健康疾病常常被廣泛定義。以重度憂鬱症為例,症狀有許多種,但2個患者卻可能只有1種症狀相同:2人都覺得心情鬱悶,但其中1位可能時時想睡覺,另1位則是睡不著。尹索說,憂鬱症只是一個大範圍,醫界並不知道其中有多少種不同病症。但假以時日,智強可能有辦法利用病患數據找出答案。智強現在正在研究如何更加準確地判斷不同病症,藉此提供個人化的藥物處方,達到更有效的治療。

尹索說,精神疾病的某個病症(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聽)有沒有具體的數位標記,目前尚不可得知,智強現在也還在研究如何評估未來可以預測的問題(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他有信心手機將扮演關鍵角色,能夠默默在幕後找出答案。「我們希望在不干擾大家正常生活之下做到這一點,」他說。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