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車輛產業大革命 激發創業與投資機會

口述/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 恰克.伊斯利(Chuck Eesley) 整理/魏茂國

隨著AI時代降臨,不僅大幅推進科技進程,全球產業型態也產生典範轉移。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Chuck Eesley今年受邀來台,特別就「人工智慧與自主移動激發之新創機會」為題,一探智慧車輛新興商機。

美國史丹福大學 工程學院副教授 恰克.伊斯利
美國史丹福大學 工程學院副教授 恰克.伊斯利

人工智慧(AI)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勢不可擋,2011至2016年間,創投機構對AI公司的投資年複合平均成長率高達42%;尤其在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領域,估計投資金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不僅帶動了各種創業或投資模式,也改變當代產業型態。

自駕蔚為趨勢 企業跨域聯盟

在目前移動(Mobility)的創新市場中,主要分為2種企業類型:一是包括Google、Uber、英特爾、蘋果等數位科技公司;另一種則是傳統國際大型車廠,例如通用(GM)、BMW、奧迪(Audi)、戴姆勒(Diamler)、福特(Ford)等。不論是哪一類型的企業,一旦缺少結合AI發展自駕技術,要在新興移動產業中獲利絕非易事。知名研調機構(BI Intelligence)的研究也指出,不論是個人或共享的移動服務,唯有在結合自駕功能的前提之下,每單位距離的移動成本,才有可能比個人持有車輛還低。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移動產業中的科技公司與國際車廠,都積極藉由結盟或建立夥伴關係的方式,架構新的生態系統,並跨領域地涵蓋軟體、硬體、服務及資料處理等方面。例如通用汽車在2016年就砸下11.5億美元收購開發自駕技術的Cruise公司,至今市值已達190億美元;英特爾則在2017年以153億美元購併以色列汽車科技研發公司Mobileye;或是德國英飛凌(Infineon)也剛宣布以100億美元買下美國Cypress半導體公司,以強化車用半導體等產品。

技術與服務整合 催生新創和投資機會

在科技的創新引領下,移動產業的活絡氛圍,從創投機構的投資運作來看更為顯著。例如電動車輛的動力技術愈來愈成熟,更堅固、輕量的材料不斷開發出來,以及更多車輛設有聯網裝置,或是新世代年輕人更偏好使用移動服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連帶使得各種創新應用紛紛出籠。以在路上行駛的自駕車為例,除了自動駕駛、聯網等技術外,還醞釀出材料、大數據、擴增實境,以及車內服務、移動服務、共享服務等商機,許多新創和投資機會也就應運而生。

共享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市場,一旦自駕車導入共享經濟,願意購車的人就變得更少,平均每7人才擁有1部車,估計約有1.5億人雖有駕照、卻沒有車,需靠移動服務來完成日常需求。獲得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投資的滴滴出行,更從原本提供多種移動型式的平台,進而利用每天比全球Uber高出近8倍的服務次數,透過車上的感測器收集資料,並結合人工智慧開發自駕技術,打開企業營運新方向。

以AI和移動相關技術為基礎,自駕車除了提供載客服務,產業也可以從中獲益,例如用於倉儲物流的無人搬運車,能執行自動駕駛的摩托車預計很快就能問世,其他像是送貨機器人、貨車、公車等載具、主打共享式電動滑板車的Lime和Bird,都是結合移動的技術及服務的最佳示範。甚至長遠來看,想要有效解決物流、行車相關問題(如過多車輛造成的擁塞或道路不足),就更不能缺少無人機的應用。

技術所在 是商機所在

未來在移動載具與服務中,將會整合愈來愈多創新技術。相對而言,這些技術和服務所需要的資料處理、顯示器、晶片、感測器等要件,就可能成為真正的商機所在。例如英特爾就透過旗下的創投公司Intel Capital,以1,700萬美元投資車用感測器開發商TriEye,希望能解決移動載具在低能見度環境下的感測問題;在汽車的銷售模式上,市場上也已出現如同自動販賣機般的「汽車販賣機」;可以想見,在數位科技的持續發展下,不斷有新的刺激、產生新的變化,為移動產業創造更多創業與投資機會。

主打共享式電動滑板車的Lime,即是結合移動技術及服務的最佳示範。
主打共享式電動滑板車的Lime,即是結合移動技術及服務的最佳示範。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