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期2021年08月號
出版日期:2021/08/15
產業焦點 Focus
臺灣首套5G O-RAN基站網管系統亮相
撰文/編輯部
5G時代開啟全新電信賽局,由全球主要電信商力拱的國際開放網路架構(O-RAN),帶來5G小基站白牌化的市場。經濟部技術處超前部署研發資源,促成工研院與產業攜手,開發臺灣第一套符合5G O-RAN標準的「智慧基站網管系統」,日前首度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亮相,積極搶攻5G開放式網路商機。
隨著全球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成熟,「開放式無線電接取網路」(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O-RAN)已成為5G最熱門話題。看準此技術將成為5G時代臺灣大力發展的機會,經濟部技術處投入研發資源,由工研院研發臺灣首套符合5G O-RAN標準的智慧基站網管系統(5G O-RAN RIC),並攜手和碩聯合科技、是德科技於今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發表技術成果,展現臺灣資通訊產業的堅強實力。
MWC為通訊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事,今年因疫情影響,改以線上方式展出,其中由美、中、日、歐等各大行動網路運營商主導的O-RAN聯盟(O-RAN Alliance),也邀集國際網通大廠如Nokia、Nvidia、Qualcomm、NTT DOCOMO等參展,展示歷來最多38項技術。此次展示的5G O-RAN端到端專網系統,更是臺灣唯一通過審查程序、與各國齊步大展資通訊頂尖技術,期望搶攻國際商機。
迎接O-RAN戰場 臺灣已做好準備
過去行動網路設備依賴大廠提供專賣的軟硬體,運營商的設備採購與可提供的服務均需仰賴設備商,導致無法為客戶提供彈性/快速、客製、差異化的服務。O-RAN系統架構即是開放介面、開放軟/硬體讓硬體設備容易採購與升級,並藉由軟體創作,快速部署應用服務、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增加營收項目。就好比在iOS或Android開放平台上所締造的豐富產業鏈、創造的新應用,消費者可選購各家製造的手機,可安裝各種的應用程式。
經濟部技術處表示,為找尋臺灣進軍國際市場機會之切入點,政府積極發展5G小基站和Open RAN開放式架構,並透過專網期望帶動新產業鏈,助力垂直應用帶來全新局面,帶動產業數位轉型升級。
根據SCF Market Status Report預估,累計至2026年全球5G小基站數量將達2,000多萬台;市場更預2030年專網相關設備規模將可達180億美元。但觀察產業痛點,發現若未來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專網發展普及後,按現行基地台布建、維運都得仰賴人力計算,恐帶來更高成本,對於專網所需基站及系統產品銷售也是一大挑戰。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工研院多年鑽研專網網路管理技術,此次展示的5G O-RAN RIC已具備以下優勢:「服務管理與編排」可「一鍵管理」,提供基站效能及雲平台的資源負載等資訊;「非即時網路智能控制」透過機器學習,因應流量環境變化,主動提前調整基地台之間的網路資源配置;「近即時網路智能控制」可依照應用服務自動調整傳輸優先性、切換連接點等,達到基地台訊號最佳化。
高值化產品解方 為產業搶市鋪路
「工研院期望透過智慧化致能技術,為產業帶來更高值化的產品解決方案,搶攻國內外網通設備市場。」闕志克表示,目前該系統已技轉電子大廠、網通設備廠,其中的專網網管技術更曾兩度獲得「全球小型基地台論壇獎」(Small Cell Forum Award),顯示臺灣的小基站智慧化管理技術已與國際並駕齊驅。
和碩聯合科技第六事業處總經理馮震宇表示,和碩近年來已投入大量人力布局5G技術發展與垂直整合應用;不同於過去聚焦在單一產品,藉由End-to-End的5G企業專網解決方案,推動完整端到端的服務與技術能力,以達促進跨領域5G整合應用;同時與產官學合作,帶動臺灣整體產業發展前進國際。
和碩基於O-RAN標準自主開發的5G基站具備三大特點:第一,除了3GPP標準介面外,也包含O-RAN O1、E2開放介面,搭配5G O-RAN RIC,達到自建構網路(SON),並可針對不同場域應用進行效能最佳化。第二,採用COTS硬體將2個gNB基站部署於1台X86伺服器中,且其效能可達到下載1.7Gbps、上傳達到400Mbps,不僅大幅降低硬體成本,後續硬體設備採購與維護升級更為便利。
第三,採用網路功能虛擬化平台技術(NFVI)符合O-RAN標準的雲布建,提升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進一步提供客戶在不同場域更彈性、快速、客製化的服務。
是德科技的Open RAN架構(KORA)測試方案,則可加速O-RAN相符性設備開發、整合和部署的整合式解決方案。此方案專為晶片製造商、網路設備製造商(NEMs)、行動通訊業者,以及開放無線網路測試與集成中心(OTIC)所組成的供應鏈的工作流程量身訂做。此次展示使用終端模擬器與核心模擬器,由是德科技提供,藉由從RAN邊緣到5G核心(5GC)的端對端測試,協助確保一切符合效能標準。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