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56期2021年10月號

出版日期:2021/10/15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淨零趨勢下的對策與商機

撰文/唐祖湘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截止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44個國家具體以法規或政策文件,承諾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涵蓋全球約7成總碳排量與GDP。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林志勳直言,「儘管多數參與宣示國家對於如何達成目標仍在摸索階段,但全球往淨零碳排方向積極前行,是無庸置疑的。」

國際淨零碳排政策六大方向

綜觀全球主要國家淨零排放的政策方向,可歸納6類:首先是「低碳電力」,將再生能源極大化,增加再生能源裝置。如太陽能板輕量曲面化,從屋頂延伸於建築與汽車,風力則從固定改為浮體,降低成本,加速再生能源普及;第二類是「提高能源效率」,歐盟與日本致力淨零耗能建築、建築物智慧化指標設定,此外也推動企業進行能源生產力管理,鼓勵加入EP100、3%、EU-ETS等節能績效認證。

第三類是「電氣化」,當前有20多個國家宣布未來10到30年將全面淘汰燃油車銷售,歐盟宣示2030年將設置350萬座電動車充電樁,推動智慧型運輸體系,並實施熱泵補貼,取代天然氣與燃煤鍋爐;第四類是「氫能」,日韓皆開發氫能車、投入氫能產業發展;歐盟著重在增加氫能使用,如丹麥預計在2030年設立能源島為離岸風電樞紐,以綠電製氫。

第五類是「生質能」,有鑑於生質燃料產出過程反造成環境破壞,減少傳統固態生質燃料是近期趨勢。歐盟通過2030年運輸用生質燃料不再使用棕櫚油,而砍伐森林取得的生質燃料,也不列為再生能源;朝向藻類生質燃油、綠氫產製甲醇汽油等新型技術開發。第六類「碳捕捉與封存」,則是全球負碳排的關鍵指標,只是目前技術尚未成熟、成本過高,捕捉碳之應用受限,瓶頸仍待克服。

盤點未來全球碳中和重點發展技術
盤點未來全球碳中和重點發展技術

STB成全球企業自願減碳主流

瑞典鋼鐵在2020年設定SBT目標,往零碳鋼目標轉型,預計2045 年煉鋼完全不用化石燃料。(瑞典鋼鐵提供)
瑞典鋼鐵在2020年設定SBT目標,往零碳鋼目標轉型,預計2045 年煉鋼完全不用化石燃料。(瑞典鋼鐵提供)

除了政府提出減碳目標及政策,企業也需備有低碳與減碳策略。國際標準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是全球企業參與自願減碳的主流,至今已有1,713家企業獲審查通過,當中858家完成目標設定,如德國拜耳、美國戴爾、日本三葉機車、英國匯豐銀行,國內也有台達電、台泥、日月光、中華電信等。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張耀仁分析,企業加入SBT通過審查後,須將目標對外公布,雖有壓力,但也有「驅動企業創新能力、降低法規對營運不確定性、強化投資者信心、提高企業收益與競爭力」等益處。

目前企業碳排放定義含三大範疇:一是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包含企業鍋爐、製程設備、公務車運輸排放,二是來自外購電力衍生能源產生溫室氣體的「間接排放」,三是上、下游供應廠商營運時所造成的排放。當前工業部門減碳或脫碳著重在範疇一與範疇二,未來將逐步邁向範疇三。只是第三範疇對許多企業而言仍有爭議,因此企業欲進行碳排盤查前,「一定要確認上下游合作夥伴是否願意共同承擔碳排責任,」張耀仁說。

鋼鐵、電子、化學大廠紛設定低碳生產策略

國際領導企業落實低碳生產的方式,或許可作為參考。瑞典鋼鐵(SSAB)在2020年設定SBT目標,往零碳鋼目標轉型,以2018年為基準,設定「2035年達到範疇一與二減少35%,至2045年生產過程與所採用能源達成淨零」;零碳鋼生產計畫為其低碳生產策略,從鐵礦開採過程起即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生產時用零碳電力,後續更將關閉高爐,改用氫氣還原技術煉鋼,預計2045年煉鋼完全不用化石燃料。

韓國三星(Samsung)也在2020年訂下「工廠產生溫室氣體(包括範疇一與二)須低於每億韓元1.55噸CO2e的目標」;主要低碳生產策略為「擴大再生能源使用」,包括海外工廠、辦公大樓與營運設施100%使用再生能源,停車場、工廠屋頂安裝太陽能板設施,優化耗能設備,設置半導體製程設備氟氣減排設施。

全球首家通過SBT目標設定的化工業者-日本住友化學,則是設定「以2013年為基準,2030年、2050年整體企業在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各減少30%與57%」為目標,並制定製程低碳化、海運與鐵道取代公路運輸,開發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等。

張耀仁認為,全球企業朝向綠色轉型將帶動兩大效應:一是龐大設備商機,如採購高效能設備、裝置再生能源或減碳設備、進口低碳原料等;二是擴大資本支出,產生融資需求。不僅國內相關原料、設備供應商可把握切入綠色供應鏈機會,投資機構也可提早布局綠色投資市場,為企業規畫發行綠債金融商品,兵分多路搶攻綠色商機。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