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63期2022年06月號

出版日期:2022/06/17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詹益鑑:積極培養創業者與投資人

口述/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詹益鑑 整理/林玉圓

歷經新冠疫情後的2021年,全球獨角獸數量爆增,掀起新一波的創新創業熱潮。長期協助工研院新創育成團隊的詹益鑑,10年前與夥伴共同創辦的AppWorks如今已是亞洲最具指標性的AI及網路新創加速器,如今他更前進矽谷,近身觀察臺灣新創可借鏡師法的特質、環境與文化,在工研院分享,為打造臺灣創業生態圈而努力。

多年從事創業創投的經驗及前往矽谷的親身觀察,我想跟大家談談矽谷的新創文化與環境。我在臺大物理系畢業後轉戰工程領域,進入臺大電機系醫工組攻讀碩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創投公司歷練,接著在生醫光電領域創業,曾經開發出全球尺寸最小的微型光譜儀,打敗國內多家大廠,拿下2008年傑出光電產品獎。

2009年我認識了創業夥伴林之晨,決定一起攜手,打造臺灣最棒的創業生態圈。現在大家熟知的AppWorks,即由我們兩人所創辦,經過10年發展,已成為亞洲最具指標性的AI及網路新創加速器,也是我個人最成功的創業經驗之一。

打造創業者社群 規模化早期投資

回顧AppWorks的成功,我認為是掌握了幾個關鍵,並針對新創團隊的需求加以滿足。當時是雲端和行動應用快速起飛的初期,大家需要知道怎麼做行銷、募資、管理,我們協助新創認識自己和團隊。AppWorks身為「創業加速器」,成功結合了傳統的「創投」及「育成中心」兩個角色,建立了創業者社群以及規模化的早期投資,因而創造出好資金和好案源,不論是對投資人或創業者來說,都是加溫、加壓、加速的反應觸媒。

2020年我來到矽谷,探究這個全球創投聖地和臺灣有什麼不同;2022年我進一步成立了從臺灣投資矽谷的Taiwan Global Angels,目前也是5家生醫新創加速器的業師。

這些經歷看似洋洋灑灑,其實有不少失敗經驗,我曾在15年內換8個工作、參與的5家新創有3家結束;在2016年創立的親子運動俱樂部「FiTmily」,2年燒掉千萬元,也以失敗告終。

創業失敗是正常 快速犯錯重新修正

由此可見,創業非常不容易,有人說:「創業就像從懸崖跳下,落地前須把飛機組建好。」但殘酷的是,過早規模化是所有創業失敗的核心,就像是當引擎和機翼都還沒著落時,就想著要招聘一流的空服員團隊、打造豪華的商務艙,這肯定會失敗。

以我創立FiTmily的歷程來看,就犯了幾個創業者不該犯的錯誤,例如我想創造一個環境讓父母親和孩子一起運動,卻沒想清楚親子共同運動的時間很短,只有3到5年,客戶是處於快速流失、汰換的狀態;我找的地點也不對,它座落在安靜、街道寬敞的社區,但做生意就是要在熱鬧的地方,才能吸引自來客或回頭客,而不是拚了命去招客,其他包括法規、財務、人力資源等,都讓我學到很重要的一課。即便先前在創業圈有多年的經驗,但與這個產業類別卻毫不相干,因此創業的錯誤,沒有人會告訴我,只能自己經歷。

後來發現,我可能更適合擔任「教練」而非「球員」的角色,這也是創業家要認清自己的一點:「你可能比較適合在實驗室做研發、或任職高階主管,不一定非得自行創業。」於是,在臺灣經歷創業與投資10年之後,我決定到矽谷走一遭。

獨角獸最多的產地:矽谷

我到各國把全球的科技、生技加速器都看過一遍,也交到不少朋友,發現不只是臺灣想模仿矽谷,以色列、巴黎、倫敦都想參考矽谷的成功經驗。為什麼矽谷有如此大的魅力?從一個指標來看就很清楚,它是獨角獸的產地。獨角獸一詞在2013年初發表時,美國新成立企業於2003年至2013年共有12,291家,符合獨角獸定義的只有39家,占比僅0.07%,不到千分之一。

但獨角獸很稀有嗎?過去幾年,全球獨角獸數量快速成長,2018年已達385家;在歷經新冠疫情後,2021當年度,全球獨角獸數量竟爆增70%。以地區來看,根據2022年初的統計,每百萬人口擁有的獨角獸家數,日本、中國大陸、英國、美國分別是0.05、0.12、0.59、1.53;而加州及灣區卻高達6.25及22.5,懸殊的數字反映了一個事實,「市場大小並非關鍵,科技業規模也不是指標,資本市場活力和國際化能力才是真正的重點。」

這兩個條件正是矽谷吸引全球創業家和投資人的原因。矽谷的創業生態系完整,從產出人才與技術的學校或企業、扶植新創的加速器與育成中心,以及創業相關的行銷、設計、會計、法律顧問,到擁有豐富經驗、資金規模和時間效率的天使與創投資金,都很齊全。最重要的是,矽谷擁有最多「創業出場」(被併購或上市)的創業者與投資人。

不過,即便是矽谷這樣的新創聖地,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過去幾年資本市場過熱,創投出場大幅增加,2021年的出場規模及案件數量分別年增268%及143%。可預見接下來將進入低谷期,投資人轉趨保守、新創募資困難,主要原因是利率上升、資本市場緊縮,預計18個月內,也就是2023年底之前會進入最佳投資期。

其實歷史一直在重演,過去3年(2018年至2021年)全球資本市場的爆炸成長,宛如1997年至2000年的翻版,選對時機在2000年的網路股災之後逢低進場的創投,2003年績效均呈現倍數成長。可期待的是,未來還有很多因素帶動新創的表現,例如美國老年人口遽增,導致生產力下降,要達成「美國製造」的目標,就須仰賴自動化,因此包括智慧自動化與工業4.0都將成為剛性需求。

機器學習也將引領風騷,家用、醫用、車用、工業用的物聯網裝置,都將走進軟硬整合、機器學習的時代。此外,醫藥產業的數位轉型與零售及旅遊業相比,至少還有1倍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全球生醫新創的投資總額持續成長,光是北美地區,生醫領域上億美元的晚期募資案件數,於2021年第一季達到69件,是2019年第四季的將近9倍。

下一波全球新創成長 臺灣具備優勢

在下一波的矽谷及全球新創成長期中,臺灣具有獨特的優勢。根據CB Insights預估,未來幾年,獨角獸的分布產業,新創企業/大數據(Enterprise/Big Data)就占了3成,金融科技(Fintech)占16%,其次是醫療、硬體,這些都是臺灣的強項。

觀察美中臺日過去30年的歷史,以臺灣來說,三、四、五年級出生的人才,大部分都到美國深造並將經驗帶回臺灣,才有了今天的半導體產業;但我這個六年級生的世代,一來因國防役制度太成功而將人才留在國內,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面向中國大陸發展,導致與美國的連結變弱。如今,臺灣有機會重新站上世界舞台,該怎麼做?

英國、美國在新創獨角獸的數量上為何獨領風騷?觀察發現,中、印經濟規模雖大,但資本市場及國民所得較弱,日本則是資本市場過度保守,這都限制了新創的發展。臺灣在培植新創方面,可師法以色列,它離美國雖遠,但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市場遠近,以色列做的是新創出口而非產品出口,也就是技術與人才的出口。如何賣技術到美國?就必須知道當地的需求。

不可否認,臺灣確實在半導體、製造、電信業等產業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這些優勢很可能在5至10年內被取代,必須盡快找到下一個競爭力。矽谷值得臺灣參考的是「生態系」。很多國家都有技術、銷售、財務人才,但只有矽谷擁有跨界人才,習慣人才配對(Matching)及組建團隊(Team Building);矽谷也最能理解並支持創業的成敗,同時深諳「行銷並非只有定價和通路,而是透過理解市場去定義產品」、「募資也不僅為了找錢或股權協議,而是建立策略優勢,找到共創價值的夥伴」。

引進兩群人 更利新創發展

臺灣要產生獨角獸,不是期待產業、政府或創投,也不能靠國發基金或企業投資。矽谷是美國的民間資本所打造出來的,政府只是把石頭搬開,讓國際的人和錢進來。臺灣應盡可能培養兩群人:一是出身名校或知名企業,同時擁有新創各階段的經驗;二是投資早期新創的投資人,曾參與北美新創的成長及出場過程。只要有100個併購出場過的創業者與投資人,我們就有10倍機率創造出具臺灣基因的獨角獸。

最後跟大家分享3個結論:首先,創業是商業模式的探索與修正,重點是快速失敗並找到規模化引擎;再者,投資是壟斷機會的尋找與押寶,關鍵是耐心等待與全力投入;最後,矽谷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與工作平衡的方式、一種勇於挑戰自己與世界的習慣。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