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64期2022年07月號

出版日期:2022/07/15

正方形 Icon 科技快訊 News

全臺首創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成立

撰文/陳怡如

工研院與臺灣17所大專院校合作,成立「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透過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為臺灣製造業減碳貢獻心力。
工研院與臺灣17所大專院校合作,成立「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透過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為臺灣製造業減碳貢獻心力。

6月底,一場前未有的學研合作活動,讓臺灣17所大專院校機械、工學院「長字輩」的老師們齊聚一堂, 他們都為臺灣首次「大機械學研合作」計畫而來,將與工研院機械領域共同建立學研合作平台,交流前瞻淨零技術,並培育相關人才,加速機械人才即戰力,展現法人與學界串連的能量。

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識,減碳不僅是當前重要議題,更是未來數10年的長遠藍圖。機械為工業之母,也積極轉型升級響應減碳。工研院日前宣布與臺灣17所大專院校合作,成立「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透過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為臺灣製造業減碳貢獻心力。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指出,工研院機械領域持續投入製造業的淨零碳排研發,不止於智慧工廠、工廠自動化、排程最佳化和減料技術的提升,同時也在扎根機械領域人才。「未來智慧製造要走向下一個階段,需要更多新的技術,這次計畫就是要培育更多人才加入技術開發,」饒達仁說。

四大主軸鏈結學研技術和人才資源

有別於過去的學研連結,本次「大機械學研合作」是由工研院整個機械領域,與17所大專院校展開大規模合作,是國內首見的大型機械領域學研橋接計畫。參與的學校由北至南涵蓋全臺,包括海洋大學、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城市科技大學、中央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聯合大學、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及中山大學。

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裕銘指出,「大機械學研合作」有四大發展主軸,第一是「淨零創新構想學研合作」,交流學研雙自的前瞻創新技術,籌組跨組織團隊,進行技術開發驗證,達到強強聯手的目的;第二是打造「學研交流平台」,包含業師培育、教師合聘、產學研計畫公告,以及推動聯合實驗室等;第三是「人才培育」,雙方將共同開發訓練課程,或是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和場域;第四是「企業人才媒合」,協助產業媒合機械領域的淨零人才,補足缺口。

未來工研院將串聯院內的新竹、臺中、臺南等場域,合作範疇包括智動化、電動載具、低碳製造及負碳、碳捕捉、循環技術等四大前瞻性的製造業淨零碳排技術,盼能透過學研合作布局新技術,加速臺灣產業邁向低碳製造,呼應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加速跨域整合和人才培育。

前瞻技術、工程教育落地產業

臺灣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陳明志表示,過去臺科大在智慧機械、自動化製造和永續能源上已有不少投入,目前也在竹北校區開設半導體EMRD技術長學程,未來希望在人才培育上,也能與工研院建立連結。

虎尾科技大學副校長張禎元指出,透過這次計畫,可達到兩個面向的深化合作,第一是橫向串聯,包含學生實習或教師合聘;第二是垂直串聯,虎科大在務實工程教育上著墨很深,未來整合法人能量,可讓臺灣的工程教育直接落地至產業,「做到不只堪用、可用,更要好用!」

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蕭述三表示,目前中央大學已打造多個智慧製造的特色場域,包含德國Festo智慧工廠、與國內龍頭產業建立非傳統的加工產線、和台達電共同成立機器人實驗室與打造白色能源屋等,期望未來透過大機械學研合作計畫,創造更多場域交流。

跨領域深化合作 創造雙贏

陽明交大工學院院長林志平認為,淨零碳排牽涉的議題相當廣泛,不管是綠能、碳計量、碳捕捉、碳封存等,都涉及跨領域的知識與能力。因此他希望,在人才培育上也要鼓勵跨領域學習,不止機械領域,氣候變遷、生物、經濟、企業等學科也應加入課程,協助機械人才整合應用到不同領域。

臺北科技大學研發長莊賀喬表示,今年臺北科大率學界之先,首創成立「前瞻技術研究總部」,鎖定人工智慧、能源中心、半導體等三大領域,聘請的老師不用教學,而是跟業界一起進行技術開發,目前總部已有很多廠商進駐,未來研發技術總部也會跟工研院積極合作,創造雙贏。

清大工學院院長賴志煌指出,過去1年來,清大在淨零碳排跟永續循環著墨相當多,目前也積極籌畫與淨零碳排、永續循環、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學院,盼透過研究學院與工研院深入合作,打造更多研發成果。

工研院也將透過「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向各大學取經,加速在機械領域的前瞻技術開發,讓前瞻技術能更快落實在綠色製程及減碳製造上,攜手迎向機械領域的淨零永續挑戰,為臺灣機械產業注入強心針。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