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67期2022年10月號

出版日期:2022/10/15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低軌衛星打通智慧生活最後一哩

撰文/許淑珮

從1957年,蘇聯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人類的生活開始進入太空時代。隨著發射成本的下降,人類迎來史上規模最大的衛星競賽,低軌道衛星(Low-Earth Orbit;LEO)正以每年成千上萬顆的速度,爭先恐後搶進地球上空,與群星爭輝。

這場太空商機的背後,是人們對無所不在通訊的渴望。想要實現暢行無阻的網路通訊,除了越來越快的行動網路,「低軌衛星」更被視為不可或缺的要角。特別是在一些不方便架設基地台的地方,如高山、海上、偏遠地區或航空器,都能透過接收衛星網路訊號,達到更高的覆蓋率,實現海陸空網路串聯之餘,也為下世代智慧物聯網、車聯網等智慧生活應用,打通最後一哩路。

看好低軌衛星驅動未來智慧生活的商業潛力,衛星數量自2019年起爆炸成長,截至今年5月,全球營運中衛星已經來到5,465顆,低軌衛星占了86%。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SIA)也統計,在這波衛星熱潮之下,2021年全球衛星產值達2,790億美元,預估2022年有望成長至2,950億美元。

衛星的龐大商機吸引各方人馬搶進,包括引領低軌衛星風潮的美國SpaceX、英國政府和印度第二大電信集團聯合營運的OneWeb、亞馬遜旗下的Kuiper,以及加拿大老牌衛星業者TeleSat。這些業者向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遞送的非同步軌道衛星申請數量,皆突破千顆等級,形成巨型星系(Mega-constellation),各有不同布局。

在這場衛星競賽中,臺灣也積極儲備能量。2019年起始的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預計10年內投入251億元,達成自製衛星發射目標。此外,臺灣在2021年也通過「太空發展法」,結合產、官、學、研能量,建立臺灣太空產業鏈,工研院即是重要成員之一。

工研院自2020年布局,協助臺灣建構自有技術,投入包括低軌衛星所需高階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模組技術,包含波束成形模組、升降頻電路、鎖相迴路電路、數位控制電路與電源供應電路等,提升自主衛星通訊系統與元件的發展,協助臺灣廠商以既有資通訊、半導體優勢,攫取龐大太空商機之餘,還能進一步促成技術自主,在承載人類夢想的太空舞台上,占得重要的一席。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