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75期2023年07月號

出版日期:2023/07/15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布局電動車大未來

撰文/陳怡如

充電設施的布建是影響電動車能否普及的重要關鍵,車主最需要的是可以融入生活圈的充電服務,與即時整合的資訊。(圖/123RF)
充電設施的布建是影響電動車能否普及的重要關鍵,車主最需要的是可以融入生活圈的充電服務,與即時整合的資訊。(圖/123RF)

淨零風潮下,電動車受政策與需求驅動高速成長,掀起新的移動載具革命。未來全球電動車有哪些趨勢,臺灣又要如何把握相關商機?工研院舉辦「電動車大未來跨域研討會」,匯集產業專家意見,和工研院的趨勢觀察,為臺灣廠商助攻全球電動車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1,000萬輛,是2022年全球電動車(純電動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不含混合動力車HEV)的銷售數字,也是電動車的新里程碑,比起前一年的電動車銷量,增長超過5成,成長速度之快,市場前景看好。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推估,2035年至2040年間,電動車銷量將超越燃油車,到了2040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達智慧手機的2.3倍、半導體的1.6倍。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岳俊豪表示,全球正處於下世代汽車轉型的起點,未來電動車將配備更先進的三電系統,包括高效的電池、有力的馬達和智慧化的控制系統,三電系統與關鍵零組件有機會成為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隨著車輛「電動化」與「智慧化」趨勢,推動車用半導體商機,未來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用高效能運算(HPC)、自駕電子控制單元(ECU)具高度成長潛力,亦可帶動印刷電路板(PCB)等關鍵零組件發展。由於臺灣是PCB大國,車用PCB市場規模近1,000億元,可成為切入電動車市場的運用優勢。

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為智慧手機2.3倍、半導體1.6倍。
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為智慧手機2.3倍、半導體1.6倍。

解決充電問題 有助電動車普及

充電設施的布建一直是影響電動車能否普及的重要關鍵。根據工研院2022年針對電動車車主充電行為調查顯示,集合式住宅較多的北部,不易安裝充電樁,近四成車主只能依賴公共充電服務;中南部透天住宅居多,超過五成車主裝設家用充電樁。在充電地點方面,臺灣車主在家充電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共慢充、公司、公共快充。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國家的電動車主,在家充電的時段集中在晚上6點,但臺灣近七成車主卻是在晚上10點過後才充電,反映臺灣民眾晚回家的生活型態。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陳培琳指出,公共慢充的使用情境,大多配合車主的其他行為,比如剛好去賣場逛街,順便充電;而公共快充則大多用於緊急情況或長程駕駛,而非日常充電。未來車主最需要的是可以融入生活圈的充電服務,與即時整合的資訊,像是充電樁站點查詢、排隊時間、故障顯示等,都是未來可發展的商機。

除了充電設施以外,電池更是電動車的心臟。行競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洪裕鈞表示,電動車最關鍵的零組件就是「電池」,各大車廠都在追求充電更快、生命週期更長、成本更低的電池系統,但都面臨一個頭號敵人「熱」。

電池過熱不僅會導致電池效率降低、壽命銳減,甚至存在熱失控和爆炸的風險。為此,行競科技開發獨家專利的「浸沒式電池冷卻技術」,將電池芯百分之百浸泡在不導電的工程冷卻液體中,以達到高效的電池溫度控制,此外,行競科技也透過完全自主開發的電池管理系統(BMS)來維持電池系統各方面包含溫度的穩定性;若因意外導致部分電芯發生熱失控或延燒,浸沒式冷卻技術還具有主動抑制的能力,進而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電動汽車充電設置場域多元。
電動汽車充電設置場域多元。

瞄準中型巴士 快速切入利基市場

全球正邁入電動車爆發的關鍵時刻,Optimal-EV臺灣研發處長嚴上和指出,所有產業預測數據均顯示,2025年至2030年是電動車用產品需求大爆發的時間,必須提前準備,否則難以攫取廣大商機,獲得高附加價值利益。尤其2025年將是關鍵年,全球車輛供應鏈都在加速改善製程、降低成本,建議業者應盡快取得進入電動車產業鏈的資格。

嚴上和認為,臺灣應轉換思維,比起競爭激烈、由國際大廠把持的乘用車(Passenger Vehicle)市場,北美的電動中型巴士、Type A校車市場,不論是市場經濟規模、技術難度、競爭對手數量,都是一個可迅速切入的利基市場。臺灣產業可配合這兩個利基市場,開發可靠且穩定的產品,進行完整的驗證與測試,提供電動車新創公司及商用車OEM使用,等技術與經驗成熟後,再考慮向外拓展國際市場。

他也提醒,車廠對於新產品導入可能有長達3年至5年驗證期,對於產品的售後維修備料,更可能長達20年之久,當臺灣業者決定踏入電動車領域時,「絕對無法一蹴可幾,經營者必須更有耐心與決心。」

美國商用車居冠 歐洲仍在復甦

全球電動車發展態勢如何?工研院從美加、日本、歐洲、東南亞與印度等四大區域切入,點出未來電動車商機。首先從全球汽車市場來看,受疫情影響和半導體供貨不足,2022年全球汽車銷量達8,162萬輛,比過往的9,000萬輛大關少了10%,其中乘用車約占70%,商用車約占30%。美國整體車市為1,400萬輛,其中商用車市場,美國居於世界之冠,約為1,137萬輛,近半商用車市場。

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破千萬輛,創新高紀錄,中國以700萬輛電動車居全球之冠,美國電動車市場在購買電動車、各州充電基礎設施雙補助政策奏效下,加上新車款推出助力下,美國電動車數量較2021年快速成長88%,預期今年市場成長更為可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石育賢建議,臺灣已經累積多年紮實的車用電子基礎,想用最快的方式切入北美電動車市場,就是運用現有優勢,連結美加業者。美加墨每年商用車輛約有1,300萬輛,美國在IRA政策對於電動商用車輛提供購買誘因。臺灣在ADAS、智慧座艙、充電設施等則有模組與零組件供應行銷海外能力,尤其商用貨卡可以從售後服務市場(AM)切入,臺灣業者如台達電在充電系統也有國際實績,「建議先用能力所及的產品,透過走帶跑的方式,先和北美對接。」

而另一個汽車重點市場歐洲,汽車產業向來是歐盟的重要支柱,但受疫情、汽車晶片短缺影響,連挫歐洲汽車產業,在新車生產和銷售上雙雙衰退,2022年歐洲汽車品牌整體銷量為疫情前的84%,尚未恢復水準,電動車銷售雖逐年遞增,卻在海外市場落後,尤其在中國市占下滑明顯,「這對歐洲車廠來說,是非常大的警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蔡宜君說。

影響未來歐盟發展電動車的缺口,主要有五大關鍵因素,分別是缺乏電池產業、關鍵材料供應不足、充電建設不均、產業創新不足、人力技能不匹配,左右未來歐洲汽車產業轉型之路。

目前歐洲車廠的布局,以電池供應自主、車用軟體和切入未來移動服務為主,如共享汽車、充電網絡等;而電動車新創領域,則因應歐洲缺口,資金主要流入電池和充電領域。蔡宜君建議,臺灣廠商可透過政府的臺歐雙邊、多邊研發合作補助,以研發創新切入歐洲策略夥伴,布局潛在商機。

把握切入日本供應鏈 東南亞市場潛力大

焦點轉到亞洲,全球電動車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成長,但日本卻成長緩慢,2022年底的銷售占比只有2.2%。以2022年日本國內的自用汽車銷售占比來看,受TOYOTA等日系車廠以HV混合動力車為主力的影響,日本整體節能汽車銷售雖已接近5成,但仍以HV為大宗,占42.56%。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何佳娟觀察,過去燃油車的金字塔結構堅不可破,但隨著燃油車轉換為電動車,日本既有由大型汽車品牌車廠旗下子公司為主所建構的供應鏈結構,也開始有海外供應商順利向日系車廠提供零組件的成功案例,是臺灣廠商切入日系車廠供應鏈的良機,她建議可從與一階供應商之間的技術、零件供應開始嘗試。此外,在電動車領域上,開發速度快、品質佳與具價格競爭力為勝出關鍵,比起過去被動地按照車廠要求的規格生產的供應商,電動車車廠會更需要能主動且積極地提供產品構想、開發、生產能力的供應商。

為了協助臺灣廠商切入日本市場,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舉辦「臺日EV技術交流」實體研討會與媒合會,將臺灣31個電動車產研單位,以電動車關鍵零組件10+1系統分類,協助與日系車廠一階供應商交流互動,結合跨法人力量讓臺日雙方精準找尋合作單位,促成更多技術交流與合作。

比起日本的沉潛,東南亞和印度則是全球一大潛力市場,「這區域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規模帶來的人口紅利效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李淑宏指出,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6國中,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就有3個,若加總6國人口,更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不僅市場龐大,人口結構也非常年輕,有豐沛的勞動力基礎,和極有潛力的消費市場。

在6國中,印度、泰國、印尼是前三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其中印度更是全球排名第四大的生產國。印度市場龐大,吸引不少外國與本地企業投資車輛製造事業,但現階段印度電動車滲透率仍低,主要在於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大規模普及,是未來重要商機所在。

泰國電動車政策涵蓋範圍則更為廣泛,整體產業展環境和條件較為完備。印尼現階段政策較偏重生產投資方面的優惠,對於刺激消費需求的動能不足,未來如何調整政策方向值得關注。李淑宏建議,臺灣在電動車三電「電機、電池、電控」均有相關製造與研發基礎,建議企業可思考評估與品牌車廠、能源供應商、平台服務商展開合作,逐步進入產業供應鏈,拓展區域市場。

2022年電動車占整體汽車銷售量比例(%)。
2022年電動車占整體汽車銷售量比例(%)。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