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期2024年1/2月號
出版日期:2024/02/07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透視前車 早應變更安全
撰文/陳怡如
如果開車時,視野能穿透前車,是否就可以預見危險,早做準備?這不是幻想,透過工研院研發的「V2X See Through」技術,駕駛人等於有一雙「透視眼」,能直接看到前車路況是否有突發狀況,路上障礙物都無所遁形!
開車最怕遇到車輛或行人突然衝出,前方車子緊急煞車,導致後方車輛反應不及,造成追撞。根據統計,超過一半的交通事故來自視線阻隔,其中又以前車視線阻隔占最大宗。如果駕駛的視野能穿越前車,不用等前方車輛煞車,就能看到前方突發狀況,可望大幅降低追撞事故。
這正是工研院研發的「V2X See Through」技術,駕駛在汽車螢幕上不只能看到前方畫面,甚至還能穿透前車,看到前車視野,彷彿具備「千里眼」般的超能力,可及時應變突發狀況,強化行車安全。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組長鄭安凱指出,一般智慧車輛上的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只能偵測駕駛視線所及的當下狀況,但有時視野被前車阻擋,造成反應不及,團隊因而發想,如果能讓駕駛直接「看到」前車視野,就能及早掌握突發狀況,為駕駛人爭取更多反應時間。「一般駕駛人平均的反應時間大約是0.3秒,有了這個技術後,至少可以多出一倍的時間反應!」
整合三大技術模組 10年磨一劍
鄭安凱解釋,「V2X See Through」技術透過5.9 GHz V2X專用通訊頻段,於兩車之間互傳訊號,將前車ADAS影像回傳給後車,再透過車間影像即時縫合技術,將前後車影像進行縫合,呈現視覺透視效果,最後將透視影像顯示在後車的駕駛螢幕上。當前方有突發狀況時,系統會自動讓螢幕上的前車變透明,讓駕駛看到更前面的行車影像,達到穿透前車的X光效果,幫助駕駛及早因應;平時則維持正常看出去的景象,避免對駕駛造成太多干擾。
「目前國外解決因視線阻隔而起的事故,也是透過V2X聯網通訊,在車與車或車與路之間做傳輸,但只能做到跳出文字或警示符號的方式,無法直接看到影像,不夠直覺。」鄭安凱表示,「See through」概念在國外也有人嘗試,但都無法實現,工研院能做到全球首見,關鍵在於過去累積的技術實力。
鄭安凱表示,這項技術整合了V2X車載通訊、影像辨識、影像縫合等三大技術模組,「是工研院累積了10年的成果!」對一般資訊業者來說,這些技術可能分屬不同廠商,但工研院早在10年前,便率先投入扎根,終於在近期完成整合。
築起技術門檻 克服影像縫合難度
其中最讓團隊花心思的部分,就是影像縫合。鄭安凱表示,影像縫合其實大家並不陌生,現在倒車時的環周影像,就是影像縫合即時技術,「把車上各個角落的相機縫合成一個上帝視角,讓駕駛對周圍環境一覽無遺。」
但「See Through」的難度在於,要把車與車之間的影像縫合在一起。相比單台車的影像,相機位置固定不動,但車子在駕駛時,位置不停改變,兩車相機的相對位置也會一直變動。其次,為了縫合影像,需要透過車用通訊溝通,但通訊有時會產生延遲或不穩定的狀況,在技術上也必須克服通訊帶來的不確定性。
為克服此困難,團隊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即時偵測兩車的相對位置,再動態調整縫合參數,最終產生一個整體、連續的視覺畫面;接著在通訊上,為確保影像流暢度,團隊僅保留畫面重要訊息,盡可能壓低傳輸量,減少影像卡頓。此外,工研院也已申請歐美相關專利,幫助團隊持續站穩技術領先群,築起技術門檻。
先鎖定商用車隊 2年內展開驗證
由於這項技術需要兩車之間互傳影像,工研院率先鎖定商用車隊推展應用,如物流車、貨車、國道客運、市區客運等。鄭安凱分析,商用車隊的駕駛時間比一般乘用車還要長,對於安全輔助更有需求;另一方面,商用車隊噸位大,需要更長的煞車距離,更適合應用這項技術輔助,提升安全係數。
全球車用安全市場已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目前這項技術也已和國內的車電業者和智慧座艙業者洽談合作,期望未來成為智慧座艙中重要的安全輔助系統,預計2年內可完成產品開發,率先進行商用車隊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
至於一般的乘用車,雖然短期內較難要求每台車都裝載車用通訊設備,但長期來看,透過各國政府的政策推行,仍會慢慢普及。比如2023年美國交通部宣布,預計未來10年內,推動所有車輛都需裝載V2X通訊設備,在去識別化的狀況下分享特定資訊。畢竟不管科技如何轉變,「安全」始終是汽車產業的重中之重。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