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82期2024年03月號

出版日期:2024/03/15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 即刻洞悉健康狀況

撰文/賴宛靖

工研院成功研發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免去必須在身體放上堅硬感測器的限制,感測器可設計成舒適的臂帶或衣物。
工研院成功研發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免去必須在身體放上堅硬感測器的限制,感測器可設計成舒適的臂帶或衣物。

生理感測器不再硬梆梆,它可成為一件衣服、一條帶子,隨時、隨地、容易穿載,偵測個人動作與肌群變化。工研院成功研發的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開創高齡照護與運動科技新商機,為臺灣健康產業發展帶來創新和突破。

戶外運動時貼著皮膚的心律帶卡卡,影響運動表現?或是上重訓課跟教練雞同鴨講,搞不清楚是否用對肌肉?生理機能檢測工具已應用在許多產品中,然受限於技術限制,需在皮膚上黏貼感測器才能獲得生理數據。工研院成功研發出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打破必須接觸皮膚才能檢測的限制,也開創高齡照護與運動科技新商機。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組長張悠揚分享,該技術是從觸控顯示器技術延伸,當時團隊正在為臺灣觸控顯示產業找尋轉型機會,起心動念將非接觸耦合式技術應用在肌力感測上。會有這個構想是因傳統電極需黏貼皮膚,容易造成過敏、不適,非接觸式耦合式監測方式只要隔著衣服就能偵測到生理訊息。

張悠揚舉例,就像是觸控顯示器初期的使用須搭配電阻式觸控筆,後來研發出投射式電容,使用者滑動手指即可,這就是電阻式變成投射式電容感應的概念。團隊將這樣的原理導入人體感測技術,捕捉的是微小的肌電變化再轉換成生理訊號。

跨域合作 解決技術難題

目前,市售的心律或肌電生理感測儀器多採用接觸皮膚的光學量測方式,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隔著衣物,訊號較微弱,加上運動過程中會有雜訊干擾,為求耦合式感測更精準,團隊將前端電路改進,並在電極上做了修正,使耦合式技術的訊號愈來愈接近電阻式的數值,與市售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系統相較,量測訊號品質以信噪比(SNR)為標準,可達35dB,接近傳統接觸式EMG系統。

此外,因裝置的訊號微弱,而環境中市電(一般家庭用電)的雜訊大,因此團隊必須在電路上進行濾波,加上運動過程中有更多不規則的雜訊產生,須收集更多資料與訊號比對,找到對應邏輯並修改電路,也運用演算法歸納出每位使用者的差異性,再加以統整分析。為克服運動過程中訊號不穩定,團隊透過分析EMG訊號跟環境訊號的差別與關聯性,做出區別並濾除雜訊。

由於這項研究融合生理學與運動醫學等多重領域,因此,團隊與國立體育大學合作,以補足運動生理的相關知識,也收集運動時肌力變化的數據,最後甚至直接與紡織業者合作開發相關產品。團隊笑稱,肌動跑褲的原型都是自己製作的,穿起來並不舒適,與紡織大廠合作後,直接與打版師進行溝通,激發了更多好點子,也奠定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的典範,設計出舒適又具有感測功能的肌動跑褲。

耦合式生理感測技術 適用於高齡照護或運動科技

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應用層面廣泛,免去必須在身體放上堅硬感測器的限制,感測器可設計成舒適的臂帶或衣物,舉例來說,騎自行車運動時常用的心律帶都需將硬質的感測儀器綁在身上,接觸皮膚才能感測,新型態的穿戴式裝置則可隔衣感測,運動衣的厚度在1.5mm(毫米)以下皆能測量,目前團隊正著手研發穿透2mm或厚度更高織物的技術。

看好耦合式生理感測技術發展市場,未來將成為高齡照護或運動科技的輔助利器。用在高齡照護上可偵測與演算分析下肢退化狀況,提醒高齡者、家屬與照護者注意跌倒風險,尋求專業醫療專家提早介入,預防跌倒意外發生;而運動科技開發層面上,已推出肌動跑褲產品與知名健身機構或運動中心合作,畢竟每個人的運動感受很主觀,透過智慧褲可以減少重訓教練與學員間的磨合,透過肌力感測褲搭配平板螢幕的數據顯示,馬上知道學員的肌力變化,教學效率可提升1倍之多。

透過科技應用 預先偵測、減輕醫護負擔

在非皮膚接觸式感測技術日漸成熟後,該研究團隊未來1年的發展重心將放在與第一線照護人員與醫護人員的合作上,希望透過科技應用,能偵測運算、預先提醒以降低跌倒意外事故,進而減輕臨床照護的壓力。此外,這項技術也有延伸至智慧座艙輔助系統的潛力,例如,方向盤結合式感測技術可用來偵測駕駛的心律變化,以分析是否出現疲勞駕駛的情況,進而避免駕駛發生突發性心血管疾病造成車輛失控。目前,判定疲勞駕駛通常使用攝影機觀察駕駛者是否出現嗜睡等症狀,但未來結合這項技術,生理感測數據將更加精準。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