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86期2024年07月號

出版日期:2024/07/15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以3D思維打造品牌力

口述/前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黃麗燕 整理/陳怡如

前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黃麗燕。
前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黃麗燕。

擁有近40年廣告經驗的黃麗燕,她的人生像部傳奇故事。從嬌生公司的打字小妹做到李奧貝納CEO,帶領集團連續11年蟬聯臺灣第一大廣告代理商,堪稱是臺灣廣告界的武林盟主。2021年她離開李奧貝納,創辦WAVE中小企業CEO品牌領導學,協助企業打造品牌力,讓臺灣轉型為價值型社會。

我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活多久,但我希望餘生,可以幫助臺灣做一件事。臺灣過去的成功是靠價格,薄利多銷;但在未來的世界,要以價值為導向,我希望推動臺灣成為一個價值型社會,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品牌意識。

這些年,你拚的是價格,還是價值?巴菲特說,價格是你付的,但價值是你拿到的。我們都被價格綁架,認為便宜就是好的,所有的事情都看CP值,當你跟他談CP值,人家當然就跟你談錢,但這個世界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美國財富雜誌指出,21世紀,企業間的終極差異只有品牌而已。過去臺灣做的東西很棒,但產品思維是不是已經走到了極致?當你走到盡頭,就是需要轉彎的時候,也就是品牌旅程開始的契機。
很多人覺得品牌與我無關,但就拿升遷來說,老闆升A而不是B,就是因為老板認為A比較有價值。人生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品牌意識,我要怎麼讓你知道,我提供的價值,會讓你變得不一樣,這就是品牌思維。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不曉得怎麼做選擇的時候,品牌就是最重要的「過濾器」,讓人們快速做出選擇,在消費時第一個想到你,你就必須要在他的心中埋下你是品牌的種子。

三大觀點 破除品牌迷思

在談品牌是什麼之前,我們先看它不是什麼。第一,有產品不等於品牌。很多人以為有產品,就有品牌,但那只是品名,就像夜市有很多產品,但不是品牌。一瓶普通礦泉水只要20元,但EVIAN賣60元,你還是會買,這才是品牌。

第二,打廣告不等於建立品牌,一支不斷強調名字的速食廣告,跟一支完全沒有出現產品,只強調情感訴求的麥當勞廣告,兩者表達的訊息不一樣,品牌會讓你的產品更具意義。

第三,錢不是真的。美國1776年成立,花了216年印製了9,000億美元的鈔票,但在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啟動美元印鈔計畫,倍增到2兆美元,一年之內瞬間印製了216年來加總的美鈔;到2020年5月,又因為新冠疫情,聯準會的總資產更飆升至7兆美元。

所以錢不是真的,錢是人創造出來的,它會不斷改變。很多人有一個錯誤想法,認為建立品牌要花很多錢,或是不敢漲價,怕業績會掉。請記住,你怎麼想,世界就會照你想的方式發生。如果你不把錢這個因子,從腦袋裡面移轉,你很難避免用錢來評斷一件事情;如果你沒有辦法突破對價格的恐懼,就很難創造對價值的想像。

品牌說到底,就是一個議價力。錢是我們彼此之間在衡量的標準,你認為這部車值100萬元,我也認為值100萬元,所以我們就成交了。但建立品牌需要一點時間,LV一開始也只是個文具店而已。有些品牌建立的很快,比如特斯拉電動車,所以有時候時間並不是一個問題,但時間確實扮演一個關鍵因素。

賺錢的公司不一定值錢,值錢的公司也不一定賺錢。現在很多獨角獸公司可能還在賠錢,但股價卻高的不得了,因為大家看到他未來的價值,靠價值套現。價值就是你付出去的價格,你覺得值得,所以錢不是真的,但錢是最好的鏡子,照出你的價值。

品牌為人們帶來特殊意義

品牌是你針對某一群人,提供一個特定的產品或服務,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賦予它一個特定的意義。品牌不只是符號、名字、產品、服務,而是所有認知的總和,但這個總和最後一定要帶出「意義」,沒有意義就沒有價值,這個前提一定要記住。

而且這個意義,還是別人沒有辦法給的。一個沒有圖案的馬克杯不到100元,但印上米奇的馬克杯,可以賣到5、6倍的價格,因為這不只是個杯子,而是會讓你想到在迪士尼樂園的美好記憶。

產品需要定位,因為它有競爭者:但品牌不需要,品牌需要定義,因為它沒有競爭者。 NIKE從不講產品有多好,而是讚賞偉大的運動員,同樣都是買一雙鞋子,品牌的價值觀反應出你是誰。品牌如果在公司內部沒有形成共識,就沒有任何的信仰、價值觀和承諾,別人看待你的時候,就無法聚焦,不容易被記得,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很容易被過濾掉,你就沒有辦法在人們生命中累積意義,只能變成沒有差異的品牌而已,最終人們會不會選擇你,只是因為有沒有打折而已。

可口可樂前總裁伍德羅夫說過,「即使可口可樂整間公司在一夜之間化作灰燼,但光憑「可口可樂」這個牌子,我就能馬上東山再起。」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三部曲 創造價值差異

要如何建立品牌?我歸納出3D思維。第一,定義自己(Definition),認識自己是誰,找到人生使命和願景,就算把品牌拿掉都沒關係。但你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說我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兒女,為了父母,先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的人,你才有可能建立個人印記,那個印記就是品牌。

第二,創造差異(Differentiation),品牌就是創造差異化,在消費者心中有一個特殊位置,才能和競爭者有所區別。當消費者看不出差異的時候,唯一看得懂的東西就是數字,最後只能淪為價格競爭。

創造差異,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工研院最棒的核心能力是創新,但這個創新是你想要的創新,還是世界上很多人需要的創新,這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找到那個核心能力,而且讓人家能夠欣賞,有所感受才行。

第三,堅定決心(Determination),很多人都知道建立品牌很重要,但「知道」跟「做到」,這中間差距很大。為了未來的你,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要做只有一個理由,不做卻可以有100個理由,會講藉口的人太多了。所有的限制,都來自自己,情境是不存在任何的限制。勇於嘗試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得到教訓;只有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絕對的失敗者。

享受品牌複利 組織是價值放大器

未來每個人一定都會是品牌,你們會選擇現在的公司,一定不是偶然;你的公司選擇你,一定有個必然,所以你要想像,沒有你們的公司,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你們一定要有信心。

以ITRI(工研院)來說,都能代表不同的品牌意義。I代表創新(Innovation),這個世界變化是恆常,不想落後就必須不斷創新,而研發是創新最重要的一部分。

T是信任(Trust),品牌可以創造信任的價值。信任是品牌存在的基石,沒有信任,沒有品牌,金錢會貶值,但信任的價值不減反增。

R是担責(Responsibility owner),也就是拿起你可以做選擇的能力,成為人生的掌控者,有時錯不一定在你,但你一定要負起那個改變的責任。

最後一個I代表獨立我(Individual I),是每一個獨立的你們,形成了今天工研院的面貌,而工研院的面貌,未來要走向哪裡,也在諸位手上。

組織其實是你的「價值放大器」,今天我站在這裡,是因為我有李奧貝納的背書,每個人都要建立品牌,可是也一定要讓工研院的品牌變得更大。工研院變得不一樣,臺灣也會變得不一樣,更多的企業,會因為你們而更有價值;我們的國家,也會因為你們在全世界被看到。品牌就是「利他」,如果品牌沒有益處(Benefit)到某一群特定的人,不可能存在,最棒的品牌,就是Benefit最多的人。

你要選擇安靜離職,還是就地創業?我有個執行長朋友,被老闆掃地到邊緣,他可以安靜離職,照樣拿薪水,但他思考,是要用創業的心態來上班,還是用上班的心態來創業?他選擇了前者,結果完全不一樣,他拿到公司好多資源、人脈,最後幫公司開闢另外一條產品線,重新被老闆重用。
你可以選擇,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本來我有10萬元的價值,但老闆只給我8萬元,我就做8萬元的事,這沒有問題,但難過的會是你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公司的資源用到最大,讓組織因為我們而產生了更大的價值,最後你的價值也會被放大。

只要開始,你就能贏過99%的人,也才有品牌的複利發生。品牌力一定是未來生存的決勝關鍵,請各位一定要堅定的相信自己,你們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無可取代!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