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期2024年12月號
出版日期:2024/12/13
封面故事 Features
眺望2025科技致能韌性
撰文/梁雯晶、賴宛靖
2024年已近尾聲,2025年即將接下年歲的棒子,驅馳著世界向前奔去。工研院舉辦「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揭露未來產業的最新發展趨勢;會中也發表《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年度專刊,深入探討如何運用科技建設韌性社會,引領臺灣永續前行。
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美中競爭升溫及通膨持續蔓延,產業亟需尋找新機遇並強化韌性,以應對愈加不可預測的環境變化。打造韌性社會,強化產業結構,並探索新機遇,成為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工研院於「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以「韌性社會X產業趨勢」為主軸,發表最新的產業趨勢洞察及2025年全球布局策略,並發表《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深入探討科技如何在構建韌性社會中發揮關鍵作用,呼籲各界共同提升科技抗險能力,共築永續發展的願景。
面對風險挑戰 打造韌性社會至關重要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深受颱風侵襲,同時缺乏天然資源,是需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經濟體,所面對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壓力有其獨特性。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表示,工研院做為產業智庫,持續研發創新技術方案,建構整體社會對突發風險的預警、因應、備援與復原能力,應用於各項韌性建設需求,針對技術缺口預先加強準備,以科技能量因勢利導,協助臺灣面對每次全球產業與科技趨勢的重大轉變,甚至成為助力國際發展「韌性社會」的絕佳合作夥伴,充沛底蘊迎接未來的挑戰。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指出,由於災害與衝擊不會僅侷限於單一國家,若能從國際視角理解全球化的韌性社會建設進度,方能引他山之石為臺灣提供指引。他強調,臺灣的科技實力不容小覷,善用我們在基礎設施安全、抗險減災的創新經驗,把韌性解方當作新產業發展動能,臺灣也將是協助全世界發展韌性社會的有力合作夥伴。
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已積極通過科技創新和中長期策略,提升基礎設施及應對能力。如日本提出「五年加速化對策」,並結合科技進行災害預測和救援;美國則透過聯邦和州政府協作,強化防災復原體系;歐盟則以基礎設施韌性為核心,推動全面政策。臺灣應借鑑這些國際經驗,結合ICT產業的優勢,發展更前瞻的天災預測與防範系統,提升國家風險應變能力。
檢視各項挑戰 為永續未來建置導航
《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探討供應鏈管理、防救災、交通運輸、AI資安、能源、醫護人力等多個關鍵議題。面對日益頻繁的黑天鵝事件,企業必須提前部署,主動式供應鏈管理成為核心,從「成本效率」轉向「風險管理」,並採取多元化採購、在地化生產及數位化管理等策略,透過AI與區塊鏈技術提升透明度與即時調度,提升應對能力。如拜耳(Bayer)集團利用智慧數據中心優化供應鏈運營,主動調度訂單,而非被動因應問題,降低風險的同時,減少運輸碳足跡。
在防救災方面,專刊強調提升防災意識與準備。臺灣處於全球災害高風險區,頻繁的颱風、地震等災害每年平均造成150億新臺幣的損失。減災韌性解決方案呈現多樣化與高科技化特徵,包含人工智慧、物聯網、遙感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能顯著提升防救災的效益。
在交通運輸領域,尤其是偏遠地區,災害可能導致運輸中斷。無人機技術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工具。日本在橋梁檢測與物流運輸中已廣泛應用無人機技術,臺灣則在偏鄉及離島地區進行無人機測試,顯示出其在改善基礎設施與運輸中的巨大潛力。
應對AI資安與能源挑戰 創建韌性未來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道德、資安與可信度風險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假訊息與深度偽造影片等問題,對社會信任與產業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應對這些挑戰,OpenAI與Microsoft等科技公司已推出措施,以加強AI系統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可信任AI計劃。
能源供應韌性方面,尤其是面對自然災害的挑戰,成為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臺灣需強化能源供應結構的多樣性與穩定性,推動能源樞紐方案,以提升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國際上如荷蘭的NortH2計劃與英國的Humber計劃,成功利用氫氣和再生能源提升能源韌性,這些經驗可為臺灣提供有力借鑑。
在醫療領域封面,AI技術的應用幫助解決醫護人力短缺問題,尤其是在疫情與人口老化背景下,數位技術的角色愈發重要。Diligent Robotics開發的AI機器人Moxi,便是協助減少醫護人員負擔的典範。臺灣可以積極探索數位技術在醫療服務中的應用,以提升醫療效率與韌性。
掃描閱讀更多專刊內容https://pse.is/2024IEKtopics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