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期2025年1/2月號
出版日期:2025/02/15

科技快訊 News
AI手語氣象主播打造資訊友善「視」代
撰文/賴宛靖
全臺首創的「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協助聽障人士在面對緊急狀況時,能快速掌握最新消息。
在手語翻譯人力嚴重不足的現況下,臺灣首創的AI手語氣象主播應運而生,融合科技與人性,突破手語翻譯、建模與影像生成技術的門檻,協助聽障者落實資訊平權。
為了讓聽障者也能平等享有即時資訊,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與工研院攜手合作,推動「臺灣手語資料庫建置與AI應用計畫」,初步聚焦氣象播報領域,打造全臺首創的「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預計最快於2025年下半年上線,開啟資訊無障礙的新篇章。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在記者會現場表示,公視長期製作聽障相關節目《手語新聞》與《聽聽看》等,也一直秉持「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想法;隨著AI科技演進,公廣集團積極思考運用科技的力量,為聽障朋友打造更友善的媒體環境。「資訊平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胡元輝說,也期望透過傳播科技,輔助聽障人士在面對緊急狀況,例如颱風、地震等天災時能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認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AI科技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雙方合作即是發展「普惠科技」的一大重要案例,讓普羅大眾都有平等機會能運用AI科技。工研院過去曾與國家兩廳院、桃園市政府合作「5G共感穿戴裝置」震動背心,讓聽障者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等,這些都是工研院以科技守護民眾、增進社會福祉的案例。
吳政忠指出,觀察現行聽覺機能障礙者與手語翻譯員,供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聽覺機能障礙者為13萬6,355人;但依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全臺手語翻譯員僅有616人。希望「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不僅填補手語翻譯人力的缺口,也能讓聽障者透過大眾媒體獲得平等的資訊權利。
建立臺灣手語資料庫
A 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的開發涉及「手語翻譯」、「骨架估測」與「影像生成」三大技術環節。不同於現行一般AI主播技術,主要處理語音生成、對嘴同步相對單純,手語是一種複雜的視覺語言,必須透過手勢位置與面部表情來傳達完整意思,對骨架估測與手勢生成技術有極高的難度。
工研院自2023年起開始研發AI手語翻譯員,並建立臺灣手語資料庫。工研院副總暨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手語發展會受到當地口語影響,須透過專業的手語翻譯員及聽障者共同建立語料庫。因此,此次雙方合作不僅是提升資訊平權,也是傳承臺灣手語,保存重要文化資產。
打造流暢精準的AI手語主播
手語的表達上,每一個關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公視服務超過20年的手語主播王曉書,以「臺灣」的手語為例說明骨架估測的關鍵,「臺灣」的手語是以手比出一個像臺灣地圖的樣子,「如果AI沒準確捕捉到小指的動作,那麼臺灣的南部就『消失』了!」王曉書笑稱。
為此,研發團隊利用AI技術擴增手語資料,深入蒐集並分析不同地區與教育背景的手語差異,實現口語與手語的精準轉換。同時,在進行骨架估測時,特別注重指手指的細微動作。由於手指的骨架結構非常細小、複雜並且存在手勢遮擋的問題,團隊採用人工持續校正標註的方式引導AI學習,確保模型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在影像生成階段,團隊設計每秒30幀的高品質影像,確保虛擬主播的動作自然流暢。此外,根據公廣集團旗下臺語、客語與原住民語等頻道的需求,為虛擬主播進行量身打造,實現個性化的設計與表現。
未來不只氣象 期待全方位應用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黃淑芬表示,此次工研院與公視攜手合作,透過大量語料的蒐集,為聽障者建立了豐富的語料庫,並藉由AI虛擬手語技術,實現了對聽障者來說的革命性突破。特別是在偏鄉地區或緊急情況下,若手語翻譯員無法即時到場,AI手語技術便能迅速協助傳遞重要資訊。「這對聽障者的幫助非常大,我們一定會大力支持!」黃淑芬滿懷欣喜地表示。
她進一步指出,聽障者從小便面臨各種生活上的溝通挑戰,例如與聽人父母間的交流,或老一輩
聽障者入住安養中心時,因語言障礙而難以溝通。在這些情境下,往往需要手語翻譯員親自趕赴現場提供協助。黃淑芬期待,未來AI手語技術能應用於更多生活場景,為聽障者朋友帶來更即時、更便利的溝通環境。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AI手語氣象主播的應用潛力遠不止於氣象報導,未來可望拓展至防災訊息播報、大眾運輸服務、醫療輔助、教育推廣等領域,甚至結合智慧眼鏡等穿戴式裝置,實現語音與手語的即時雙向翻譯。期待AI手語技術進一步縮短聽人與聽障者之間的溝通距離,打造更包容、更平等的資訊交流環境。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