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92期2025年03月號

出版日期:2025/03/15

正方形 Icon 專欄 Opinion

一段從技術原創 到價值創新的旅程

口述/TMI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 整理/賴宛靖

TMI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
TMI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

創投是一門以資源加速技術產品化到價值實現的轉化藝術。TMI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分享自身的創投旅程,從偶然進入法人機構、前進矽谷開啟視野,學成後回臺實踐,積極發掘市場需求,發現潛力項目,並助力新創企業走向改變未來的價值創新。

創投不僅是一門專業,更是一場從技術原創到價值創新的旅程。對我而言,走上創投旅程的開端,源自一次偶然的選擇、一張額外填寫的志願表,從此翻開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我自中央大學光電所畢業後,正準備服預官役時,同學遞給我一張「多出來」的工研院國防役報名表,從此展開了與科技及創投結緣的旅程。當時,我服務於工研院光電工業研究所(現為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及電腦與通訊研究所(現為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期間,有機會深入了解科技產業,更經由產業分析師工作對產業發展策略產生濃厚興趣,也逐漸從「技術本位」轉向「市場導向」的探索,奠定日後進入創投領域的基礎。

矽谷之行 見證將技術轉為市場價值

幸運之神持續眷顧著我,在電通所所長推薦下,我前往美國矽谷,協助北美公司進行採購與市場研究業務。這對未曾到過北美的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經驗。懷著忐忑與期待,踏入了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開啟對創新與創業的全新認識。矽谷的創業氛圍令我耳目一新,我觀察到無數的新創公司,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憑藉一個好點子、一個創新目標和一個堅韌的團隊,進而創造出市場從未見過的產品應用價值。在派駐矽谷期間,我大幅接觸當地新創企業,也親眼見證了幾家公司成功被併購或上市的過程。這些寶貴經驗讓我深刻體認,「創新不僅需要技術研發,更需要進行客戶需求深刻洞察,以及將技術轉化為企業價值的能力。」從此,我更加確定自己的職志,由專案開始釐清團隊優勢、到協助新創公司成立,也進而幫助新企業找到策略目標;相較於後期投資更著重以財務進行投資議價的階段,我對早期新創如何經由商模建構價值的過程,更有興趣與熱情。

在矽谷時,我曾投資過幾家公司,其中3家為NASDAQ上市公司購併、1家回臺灣順利上市。累積了近20年的實戰經驗後,回臺灣後,專注於早期新創的創業投資與引導。目前,我以天使投資人的角度,直接與早期團隊互動,也協助他們推動創新應用實證與確立商模價值定位。

回到臺灣 以創投助力創新

2011年,我帶著在矽谷的所見所聞回到臺灣,持續關注臺灣早期新創個案投資相關進展。臺灣的科技新創一向富有技術實力,但在價值化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瓶頸;很多創業者有著卓越技術,但對客戶需求、產品定位,甚至商業模式,皆缺乏明確的認知。我希望透過創投經驗來幫助有實力的新創公司,將寶貴的技術成果轉化成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回臺後,有幸參與推動新創加速器、代管大學創投基金、搭配國發基金加強投資管理等業務,並在加入行政院評議專家室的工作時,協助檢視我國重點科技計畫的推動成果,確保資源不浪費並能提升效益。過程中,我參與了多項計畫的優化,包括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TA)和林口新創園推動的計畫,與部會協作大學教授的價值創業計畫,這些歷練也讓我更有機會理解我國厚技術(Deeptech)新創的發展型態,也希望持續協助厚技術新創建立最具有競爭力的執行優勢。

投入創投管理領域多年,我認為新創發展所需的多數能力,並不是在學校裡可以學到的,因此先前我成立了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創,提供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自學課程,以學生每週僅需來學校2天,其餘時間著重自主規劃學習的型態進行推動。這樣的模式,主要是因為我認為傳統教育體系多半著重在培養產業需求的生產性人才,鮮少以個人發揮自身特色為起點。但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看到自己獨特之處並能轉化為他人服務的優勢,而這也是我擅長的思維模式,相信這也是有心創業的團隊必須具備的能力。

創業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從客戶需求出發,並能找到清晰的市場定位。舉例來說,有條街開了10家牛肉麵店,每家都能存活,原因在於彼此的客群與特點皆不相同,但如果大家僅在價格上競爭,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抓住客戶需求 從差異中找機會

全球每年約95%的新產品面市失敗,主要原因仍在於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新創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以完成客戶關鍵任務為基礎規劃產品與服務,並能在實踐中快速修正,而非先做產品再考慮如何推銷。市場推動的成功依賴於精確地確認目標客戶,特別是重視那些已付諸行動尋求解決方案的客戶,這才會是具備商業價值的優先服務對象。

以Apple的iPad為例,早期推出時,曾被臺灣廠商刊登廣告批評其缺乏鍵盤,也不能使用外接儲存裝置,又是封閉式系統。然而,iPad 在市場上大獲成功。這例子顯示,許多公司在競爭分析中犯了關鍵錯誤:只專注於「我有你沒有」的差異點,將直接忽視對顧客真正核心需求的理解。

同樣地,新創公司必須深入挖掘客戶需求,從行為的差異中尋找機會,極大化地提升客戶體驗感受。要做到這點,就要對客戶的現況進行非常清晰的理解,了解客戶當下遇到什麼問題?問題來自什麼情境?影響有多大?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發部門、業務部門或採購部門等利害關係人之間是否存在協作課題。

找到「怪」且有潛力項目  創造全新規則

矽谷的新創企業往往建立價值在顛覆大公司建立的商業模式,早期投資的價值化重點就在於尋找那些「怪怪的」、與常規不同的項目,因為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打破規則。例如,曾有個團隊開發了一個社交平台,採取極為不同的策略:每週只推薦2個新朋友,而不是讓客戶無限制配對,這種違反常規的設計,在團隊持續打造活絡商模下,就在後台數據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成長潛力。這家新創企業營運的早期「訊號」雖小,但在客戶需求上具有放大的可能性,而投資者就有機會用資金去放大這些訊號,創造全新的市場規則。

然而,現今市場常充滿所謂的Buzzword(流行語),這些詞彙往往受到媒體的過度關注。例如只要某個技術被標榜為熱門,新創企業便會開始在價格或技術上過度著墨,然而,創投公司對於這類項目通常格外謹慎,以避免投資評估被市場「炒作」所混淆。因此,有經驗的創投傾向於投資技術發展階段剛經過熱潮、具備重整上升潛力的項目,或經歷過客戶實證(像是被成功產品化或是整合)的技術,或下一階段興起之技術應用,如在多模態或多模型的AI技術發展上,如開發出即用型的AI Ready Data解決方案,便有機會增加被收購或是成功募資的可能性。

「沒辦法」中找「辦法」 從問題洞察到價值創新

但究竟什麼樣的項目才能真正脫穎而出、吸引創投的青睞,答案如前所述在於新創公司是否對客戶需求持續深刻洞察。客服電話中的「不滿」,正是創新靈感的重要來源之一,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是新創構建解決方案的切入點。創業的本質,就是在面對「沒辦法」時找到「辦法」。建議新創團隊在遇到問題時,不妨列出3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並思考哪個最快、哪個最可行、哪個成本最低,以利從中尋求最有價值的突破機會。

此外,許多技術型態創新研發需要克服應用實務的「限制條件」。例如,設計機器人雖需高科技軟硬體支持,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用戶覺得「有趣」、「可愛」或「有生命力」。這些人性化目標如何實現才是產品贏得情感連結的關鍵,也只有當客戶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底層技術研發的目標才能被清晰定義。因此,創新絕對不僅在於技術的突破,更在於能否從現況中理解需求,並透過獨特價值與用戶建立深層連結。

我始終對臺灣的厚技術新創投資充滿想像,從技術原創到價值創新需要更理解用戶任務的價值,厚技術新創在專利佈局與技術成熟度推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具體定義用戶任務完成的成功指標更為重要。近年來,臺灣積極培育厚技術新創團隊,應能具體強化對於市場洞察、市場實證目標以及商模創新的探討,透過應用與服務效益加速吸引客戶,才是快速提升新創企業價值的核心策略。

創投是個高風險但可透過策略管理風險的行業,尤其在早期投資階段。成功的早期創投關鍵在於辨識具備獨特優勢的項目,並透過資源協同與商業化推動,將創意轉化為可實證的市場價值。當新創專案成功達成關鍵里程碑,並能創造市場變革時,就能驅動市場創新成長,擴大產業影響力,加速催生下一個潛力獨角獸。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