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獲益、公益難兩全? 社會企業新詮釋

王文華

以往公益事業只要一扯上錢,就變得俗氣、惹人嫌,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若仔細觀察公益事業長久以來的發展將不難發現,依賴捐獻而運作的公益活動大多維持不久,真正永續經營的公益事業卻往往能做到自給自足,廣為人知的喜憨兒烘焙屋即屬於這樣的例子。

喜憨兒基金會以終身教育、終生照顧喜憨兒為目標,希望讓所有喜憨兒能生活在社區、有朋友、有工作、有溫暖的家。因此,它的服務方案之一,即是設立喜憨兒烘焙屋及烘焙餐廳。除了以販售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或餐點的獲利維持基金會運作,所雇用的員工主要也是以心智發展障礙者為主,不僅讓這些心智發展障礙者走入社區,學得生活技能,也使喜憨兒基金會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公益團體。

可見,只要公益的本質不變,能兼顧「生意」與「公益」的各種運作模式,不僅都是公益的表現,而且還能賦予公益事業永續經營和發展的能力,做到以公益事業創造出社會價值的雙贏結果。

而現在也有這樣一種被稱為社會企業的公司,它有營收、能獲利,但與一般營利企業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產品能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公益,而且還能自給自足。

賺錢誠可貴、公益價更高

近年來,社會企業這個新事業在國際舞台上,正透過各種方式展露其影響力,涉及的行業更是廣泛涉及科技、文化、休閒、民生事業等。他們雖然都屬於營利事業,但不論是生產的過程或結果,都能對社會產生正面、具體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為實踐公益盡最大力量。

以當紅的科技產業來說,即便只是研發網路科技,也都能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社會企業。在微軟上班的一位軟體工程師,企圖從垃圾郵件偵測軟體,能依據垃圾郵件共同特徵(如不當位址、關鍵字等)判斷出垃圾郵件的原理,設計出一套能判別人類愛滋病病毒(HIV)的系統。此一構想不但已獲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認同,並著手開始進行研究。未來若成功發展成獨立企業,可獲利又能對全世界的愛滋病治療有所裨益,誰說發展科技只能賺錢,而不能做公益?

還有以文化產業帶動公益風潮的例子。期望拍攝社會意識電影的eBay創辦人史柯爾(Jeff Skoll),「用一個個的故事改變世界」為宗旨,成立了Participant Media電影公司。這家公司製作的電影,不論是訴說全球暖化問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婦女面對性騷擾困境的《北國性騷擾》,還是討論麥卡錫主義箝制言論的《晚安,祝你好運》等,都達到以故事引起世人對社會議題重新關注的目標。

另一個案例則發生在泰國。當地的設計教父素旺(Suwan Kongkhunthian),對於泰國因布袋蓮過量繁衍而影響池塘生態感到十分憂心,便決心利用布袋蓮做成家具。這個設計後來引發全球搶購布袋蓮家具的風潮,不僅為布袋蓮家具帶來巨大商機,同時也解決泰國生態破壞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造就許多工作機會,讓貧窮居民得以採布袋蓮維生。在營利背後所彰顯的公益價值,正是獲益與公益兩全的完美詮釋。

令人意想不到的公益手法

其他在休閒與民生領域中以企業之名行公益之實的例子,則從過去僅是成立基金會從事公益,演變成為創新產業經營模式,以販售戶外運動休閒服飾的國際知名品牌Patagonia,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這是一家以環境保育為訴求的公司,當初其創辦人修納(Yvon Chouinard)為了落實環保理念,以阿根廷境內Patagonia(巴塔哥尼亞)荒原為品牌命名。


修納將這個擁有冰河湖泊等天然壯麗景觀的Patagonia地區視為人間淨土,也期許這家自創公司所產出的商品,都能符合友善環境的標準。因此,Patagonia不只是提出綠色訴求而已,在實際作法上也將此精神貫徹得十分徹底。

Patagonia在1984年就採用回收紙印製產品型錄,以現在來說,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事,但在當時卻是世界第一。

到了1993年,Patagonia開始使用回收保特瓶和帳棚製成毛衣,甚至為了減少清洗棉花時大量耗水,與種植時噴灑大量農藥的問題,Patagonia更選擇以較高的成本換得降低對地球的傷害,在1994年積極開發有機棉服飾,並在2001年發起繳交地球稅的「1% for the planet」活動,將Patagonia營收的1%捐獻給小型的環保單位,協助他們從事環保工作。

不僅如此,Patagonia也鼓勵員工身體力行做環保。像是保留公司最好的車位給駕駛油電混合車的員工,安排示威訓練教育新進員工,甚至還很酷地為那些因為參與環保運動不慎而遭逮捕的員工,提供保釋協助。

從製造無害地球的產品,到透過環保產品和公司政策培養消費者與員工的環保意識,Patagonia不只是最酷的綠色企業,更堪稱是最徹底實踐與生態共存理念的社會企業。

台灣也有成功案例

看到這些或新或舊的國外社會企業案例正改變「公益只能靠捐獻」的傳統思維,在台灣其實也存在著類似性質的社會企業。

以自給自足又能創造社會公益的「台北市私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中心」為例,早在1983年便開始針對身障人士開發一系列有關工作就業的訓練。勝利身心障礙潛能中心當時致力經營的「勝利資料鍵檔與編排中心」,如今已是從事資料處理的專業機構代名詞。

該中心除了雇用身障人士並施以專業訓練,而且為了創造出和一般企業一樣,甚至更好的服務水準,堅持以市場上的高標準為目標,從人員訓練、掌握與設計服務流程、控管資料安全等,在在顯示出它專業的特質。

勝利資料鍵檔與編排中心自許提供的高品質文字資料建檔和管理服務,也深獲國內大企業的肯定。從2000年開始承接中國信託的資料建檔工作至今,勝利資料鍵檔與編排中心表現出的優異成績,不僅證明其品質與服務能充分達到客戶要求,透過勝利身心障礙潛能中心的努力經營,也讓一般企業發現,其實可以用更積極正面的方式協助身障者。

成功需要匯集眾人之力

以上社會企業的成功案例,雖然令人感到振奮,但我們必須更深入思考的是,該如何讓公益這個大事業,能擴大影響層面,使慈善資源有效運用,並吸引更多人才的參與和關注?

引更多人才的參與和關注? 為了跳脫以往單打獨鬥做公益的模式,我和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合作的「若水國際」,便以在亞洲各國創辦社會企業為長期目標,以投資創業者,協助其成立社會企業的方式,讓他們成為能賺錢、又能做公益的公司。一方面協助公益團體找出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二方面促進營利企業用核心能力從事公益,希望打造出一個「社會企業產業」。

這個促成公益產業的理想很大,因此也格外需要社會大眾的力量參與才能成功。若水國際目前除了積極尋找國內試圖發展(或正在發展)的社會企業案例,並加以協助之外,也希望透過吸引社會菁英的加入,壯大力量。

例如邀集科技領域的研發人員擔任志工顧問提供點子,想想如何可以將太陽能、WiMAX等創新技術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或增進社會福利上,這種把具有社會意義的技術帶進市場,也是其中一種參與發展社會企業的方式。

畢竟,社會企業產業就是需要引入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資源,促成社會大眾一同加入社會公民的扶弱行列,才能實現公益和生意可以相輔相成的目標。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