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醫學與資通訊的新合作關係

邵耀華

以往在網路還不普及的時代,醫生仰賴研究資料幫助他們診斷病情;進入電腦與網路時代,醫生則開始學習使用網路獲取更多資源以利完成診療。
在我開始和醫生接觸時,已是醫界開始使用電腦的時期。隨著時間的轉移與科技的演進,電腦與網路已從找尋資料的工具,開始轉化出不同的工具角色,也使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醫學與資通訊之間的新合作關係。

科技提升醫療品質

邵耀華
邵耀華

在醫療照護的領域裡,做到快速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一環,而無線通訊本身即符合醫療領域講究即時、快速的時效原則。舉例來說,病患就醫之前,如果可以將個人的生理資訊,透過網路傳送到醫院去,讓醫生快速掌握發病過程,會比病患進到診間時,醫生才開始詢問哪裡不舒服、發生了什麼事等,達到更好、更有效率的診療結果。

由於醫生已經充分掌握病患生病過程,透過通訊設備(例如PDA)的資料顯示,可以讓醫生和病患像打開話匣子一樣,一起討論致病的可能原因等。站在提升醫療品質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分享與討論,也有助於增強醫病之間的關係。

此外,透過科技的協助,甚至可以召入多位醫師同時參與討論,不用一群人擠在小小的診間裡頭,也不用讓病患為了一個問題必須掛上好幾個門診才獲得解決。以這種有效率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資源,能讓民眾就醫時不再只是聽聽心跳、量量血壓,更能有效解決病患不舒服的問題,這是利用現代科技可以做到的。

台灣受惠於無線網路相當普及,儼然已成為國際上的無線通訊示範地區。這對發展遠距醫療照護來說,也等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與基礎。因此,利用台灣本身的無線網路優勢,建立一個示範平台,成為國際醫療照護的標竿,更是可以期待的方向。

有效運用醫療資源

不過,由於遠距醫療會使人產生一種「病人不再來醫院」的錯覺,所以在推動上也產生了部分阻力。我認為這樣的焦慮,其實是忽略了遠距醫療照護的正向功能,以及可以從制度上透過分級、分階段等措施,使醫療機構與醫師獲得合理利潤的可能性。

遠距醫療照護,能夠篩選出真正該進醫院就診的病患,這正是健保系統真正該協助的對象。畢竟,設立健保的意義,本來就不是要讓所有人通通進到醫院裡,因此毋須擔心病人不再到醫院,或者就診病患數量減少等問題。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其實是如何將遠距醫療和入院醫療區分開來。比方說,在不同的醫療階段,採計不同的收費價格,不僅讓醫療資源可投注在真正需要進醫院的病患身上,同時也不至於影響到醫師們的收入。

此外,有些人也質疑遠距醫療器材的服務品質無法像當面問診般的精確。事實上,遠距醫療並不排斥到院看診,因為遠距醫療不是用來代替醫生與醫院面診的醫療行為,它只不過是提供初期的預先診斷服務,目的是協助遠端的病患,如何先自行處理以維持生理狀況的穩定,並且能夠自我判斷,何時該進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與檢查。

待突破的創新劣勢

雖然台灣遠距醫療有前述發展優勢,卻也有創新度不足的劣勢。這個問題其實也反映出國內整個醫材產業的問題。

缺乏創新的主要原因,是過去為了閃避國際大廠的專利,國內醫材領域已經習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發展方向,也因此變得不敢正面迎敵,綁手綁腳的結果,使得創新的例子較少出現。

另外,由於國內資源不足,提供創新研發的環境與條件有限;再加上創新本身即是一種M型化,在M型前端又是很小的一塊。在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成功的情況下,如何把資源集中,讓真正有才能的研究人員有更多、更大的舞台揮灑,其實也是在談創新時,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層面。

還有一個比較不為外人知的問題則是:原創者缺乏合理的回饋。人性化醫療器材的研發趨勢,國內現在雖然也開始重視,但是對於那些提供原始想法或設計者卻還是缺乏適當的尊重。

舉例來說,醫材設計十分需要知曉臨床需求的醫師,和有經驗的設計師協助,但是,目前大家普遍還是以製造業導向來看待醫材產業。這個情況造成我們只看得見製造端的獲利價值,忽視了原始創意來源的價值,對於提供產品設計原創需求的醫師們來說並不合理;而類似的情形也同樣出現在設計者身上。

因此,在這種缺乏對醫師和設計者適當尊重與合理回饋的狀態下,致使具有創新性的醫材研發往往成了曇花一現。如何定位這些協助者的價值,有待整個領域進一步的深思與探討。

拉長分工與融合的接力區

邵耀華小檔案
邵耀華小檔案

儘管如此,若能透過國內產官學研的有效合作,還是可能創造出更有利的發展環境。這些單位除了各盡其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還需在每個區段做好串連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分工與融合。

以學界人才養成的層面來看,應積極培養跨領域的樞紐型人才,像是培育可以把醫師需求轉譯至工程,或將工程轉譯到產業的人才等;從研究方面來看,能否與產業連結不是主要任務,學界應有自由的空間針對問題深入解決。所以,比重上可以投入最大的心力進行深入研究,在產品開發的部分則僅需投注少部分的力量即可,這是所謂的,「Big Research」與「Small Development」。

相較之下,法人研究機構則應朝著「Small Research」、「Big Development」的方向,致力擴展研究或產品,好讓學校的研究可以透過法人研究機構進到D(Development)的階段;其中更重要的任務則要讓這些技術可以進入產業界,讓產業在D之後的M(Manufacture)階段,盡情發揮能讓產品技術更穩定,產品品質更佳的製造專長。

在這些階段領域之間的鴻溝,還需要適當的銜接,就像接力賽跑一樣,必須一關一關地把棒子交下去。而且,在接力區裡面,還不能只是跑個一小段,做做樣子而已;你必須拉長接棒區的距離,多跑一些,直到確定棒子已穩穩地交給下一棒,才能算圓滿完成任務。這樣的好處是,就算前後棒次彼此的發展步調有差異,或是水準不平均,在這個較長的接力區裡,也都還有機會弭平這些問題。

在接力之外,也需要政府推動產業政策助跑。藉由政策的長期貫徹與執行,可以消除一些不穩定的因素,讓整個醫材產業能在根基穩固的情況下發展,這種計畫性的發展,比較容易累積來自各界的能量,強化國內醫材產業在國際上的贏面。

雖然眼前這些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也降低了創新發生的機會,不過,以目前的國際現勢來看,許多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成形,也有不少國際大廠已在轉型。藉著這個機會,我們其實更應該大膽地站起來,透過國際合作、科技整合,甚至整合臨床上有商機的技術或計畫,重新找到自己在國際醫材領域的位置。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