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舉一反無限 愈磨愈亮的大腦

文/洪蘭 攝影/鄒福生

成 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他們卻是最有毅力的人。
成 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他們卻是最有毅力的人。

成 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他們卻是最有毅力的人。所以我常說,一分天才,還需九分的努力,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大家很強調的創造力也是一樣,許多人總是好奇,到底怎樣才能擁有創造力?其實,創造力可以透過不斷地學習與刺激,強化人們的腦神經反應,加以訓練。而創造力的來源,也不外乎是觀察力、形成假設的能力、毅力,這三個必要條件長期累積出來的自然成果。

學無止境的大腦

從生物的觀點來看,大腦可說是非常上進的器官,也是終身學習的代表,因為它終其一生都在因應外面的需求,改善神經的分配。當人們主動學習新的事物時,腦內神經會長出許多新的細微連結,這表示我們的大腦正在學習與變化。

我常說,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大腦裡的不同區塊,各自掌管不同的功能,除了對於外在刺激會誠實地產生反應;相反地,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該區功能也會慢慢消退,所以不用大腦,還真的不行。

曾有實驗以老貓與小貓的腦神經圖來檢視,結果發現老貓因為慣性與經驗的影響,僅有某幾塊的腦神經連結特別壯大,分布得像大樹一樣。相較之下,小貓因為不斷嘗試與進行新的學習,各個區塊的神經連結像蜘蛛網一樣,呈現平均的網狀式分布。這樣的差異,是由於老貓很少用到腦內的某些區塊造成退化,而年輕的小貓,卻因為刺激到腦內很多不同的神經區,使得腦內神經產生很多新的連結,出現明顯的成長。

放在兒童的教育來看,也許孩子不見得什麼都會,但我們得教他懂得去找答案,才不會停止學習。同樣地,如果我們的教育沒有讓學生培養自主求知的能力,學習就會停止,這對用進廢退的大腦來說,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學無止境的大腦
學無止境的大腦

背景知識為依循的架構

背景知識為依循的架構
背景知識為依循的架構

但是,該如何培養人們自主求知的能力?充實背景知識,透過他人經驗或知識架構進行學習,就是很好的方式,這對於開發創造力,也能帶來很大的助益。

有些人常問,為什麼別人有創造力,我沒有?為什麼別人看得出這件事的差異,我卻不行?其實,那是因為缺乏某些知識背景組成認知架構的緣故。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張圖片裡,寫著兩個阿拉伯數字,前後分別是12與14,這時你或許會認為,中間的空格應該是阿拉伯數字13。不過,如果我把數字12與14拿掉,而在數字13的上下空白處,分別放入英文字母A與C時,也許你就會覺得看到的不是阿拉伯數字13,而是英文字母「B」了。

我們對於訊息的解釋,完全是後天認知的解釋。可見,同樣的東西,當各人的背景知識不同,解讀也就會不同。甚至,當人們對於眼前的事物完全不認識時,即使眼睛看到了,也等於沒看到。試想,一個從來沒看過蒙娜麗莎畫像的人,就算有人把真跡放在他眼前,他看到那幅畫像,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這種受到情境影響結果的例子,在我們生活周遭,其實相當常見。人們或許很難相信,當所有的訊息都在環境裡時,有知識背景作為架構支撐者,能較輕易地看出差異。但實情就是如此,我們碰上任何陌生的訊息,都會試圖從知識背景裡找出可能的答案。因此,以兒童的學習來說,若能讓他們多擁有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如此一來,一旦獲得10%的線索,他們便能很快舉出多種可能的答案。

舉一反「無限」的想像力

由於人的神經迴路活化,需要時間反應;愈是深度的經驗累積或知識學習,也愈能做到所謂的舉一反三。有人這樣形容:神經迴路像是灌溉的溝渠,一旦水閘門打開了,就四通八達的流出去。這是因為我們的神經一直在走,一旦引發了反應,就停不下來了。

在實驗室裡,就可以明顯看到人在閱讀時對於文字連結的想像力。例如看到光源、光亮,有人會聯想到光棍,從光棍聯想出王老五、結婚、丈母娘、媒婆等一連串名詞或形容詞;而提到媒婆就出現大嬸婆的影像,然後就想到畫家劉興欽。從光源想到劉興欽的整個發想過程,便是所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神經都動起來的有趣案例,還不僅止於此,以下的經驗,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某天,在路上遇見很久不見的小學同學,想了半天卻老是記不起他的名字,於是只好趕快寒暄幾句打發對方走,以免露出馬腳。回到家後,又過了三天,睡覺前突然閃過一個名字,才猛然驚醒:啊,原來他是某某某!當你以為已經停止去想那件事了,其實我們的神經仍在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訊息,並一路反應下去。

此外,我們都知道,經驗要用時間去換取,所以坐在別人車上走三次都不能認得的路,不如自己走一次就記起來了。但人生時間有限,很難凡事都由自己去親身經驗。那麼,該如何用最簡短的時間學習到無限的事物?

我認為,閱讀是最容易換得他人經驗的方式。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閱讀可以讓人有機會從別人的世界看事情,也可以讓人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不要小看這些不同的角度,它們其實就是創造力的來源。

創造力從生活裡培養

洪蘭小檔案
洪蘭小檔案

很多家長以為,培養創造力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進補習班,其實不然。看完前述的例子,我們知道創造力既然和神經活化有關,因此,培養的方式自然是從生活中慢慢累積。在美國的知名插畫家Gary Larson身上,有個發人省思的例子。

這位美國知名插畫家在他的自傳裡提到,當年星際大戰上映時,全班同學都看過該部影片,唯獨他沒有。當他向父親提出看電影的想法時,父親的反應是:最好的娛樂就在你腦海裡,何必花錢去看呢?不如我們來玩圖畫接龍的遊戲吧!

我發現,這位父親的反應和一般家長不太一樣,在拒絕孩子的要求後,還會給予另一個建議,將孩子的情緒從「為什麼不可以」,轉移到「原來還可以有別的事情做」。畢竟我們也別忘了,情緒對於學習或創作產出,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當Larson的父親用粉筆在桌上畫了一個方塊,這個遊戲就開始了。Larson的哥哥在方塊中加了橫線條,是一個足球門。另一個哥哥在下方加上兩條斜線,成了一個樂譜架;又在斜線外畫了個圓弧,成了電燈泡。這時輪到Larson接龍了,試問,如果你是Larson,接下來該如何接龍?

Larson在燈泡座的上方,加上了兩隻腳,他說:這是媽媽在穿緊身褲的樣子。這個點子真的很棒,也很有趣,原來Larson只是把圖像180度倒轉,就成功了。Larson的例子不僅在說明他具有獨特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以及優秀的空間詮釋能力,更說明了創造力的培養,不是要花大錢或是如何刻意營造,就算只是每人一張紙、一支筆,三個人,就可以給出很多不一樣的答案,這是培養創造力最便宜的方式。

此外,從這個例子裡還可以發現,由於圖畫接龍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限制,使得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充滿想像空間。在孩子的成長歷程裡,過多但卻不見得需要的標準答案,往往很輕易地就扼殺了創造力。因此,奉勸許多家長,分數是評量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當看到孩子的分數不好時,還是可以先了解題目的內容,以及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否有何問題,而不是直接認定孩子不認真。因為創造力的培養,就是生活中慢慢累積的。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