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金融海嘯下,中國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正夯

文/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 王孟傑

太陽光電
太陽光電

觀 察中國各大電池模組廠2008的第三季報告,由於金融海嘯的影響,可發現其全年出貨量與第二季比較起來都是向下修正;而反觀上游的矽晶碇及矽晶圓的廠商,如浙江昱輝(Renesola)及江西賽維LDK,由於與下游電池廠簽有長期供料契約,可以穩定維持其需求端的供應,因此並沒有減產,反而有增產的現象,且還更積極地往上游多晶矽材料投資發展。
而歐美各國市場的減速現象造成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看公司的輸出區域、結算貨幣及金融相抵等手段。歐元的匯率波動在20%上下,對於以歐洲地區為輸出中心的中國廠商而言,造成了相當大的匯差損失,尤其是對一些規模小且資金少的公司,打擊尤其大。因此,中國境內大部分的模組專業廠商,都直接地減少產出,甚至到了停產的階段。

但實際上,這現象對於急速擴大的中國廠商也是另一個改變的新機會。經過這波金融海嘯的洗禮,許多廠商將不只思考要大量出貨,而會考量到本身產品特色及品質的管控,並極力促成產業的健全化,以避免泡沫化的後果;因此已經有廠商開始加速本身產品的創新及差異化,如尚德的Pluto系列產品及中電光伏(China Sunergy)所推出的Selective Emitter技術皆是出於此發展策略。

打破「兩頭外行」持續進行

中國各大太陽光電廠商之產能產量評估
中國各大太陽光電廠商之產能產量評估

中國雖然在200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地區,但矽材料始終仰賴國外進口,系統市場也不夠明朗,使得「兩頭在外」的處境一直持續著。為了求突破,中國除了由政策來持續帶動系統市場外,上游也有很多廠商投入多晶矽的生產,根據峨嵋半導體的數據指出,截至2008年4月為止,矽材廠已建成、建設中及預定設立的廠商,已有64家,總投資額已超過1,000億人民幣,且未來不排除有新的發展計畫將會發表。

2007年中國境內所生產的矽材約有1,130公噸,然而在2008年之間,宣稱已開始稼動的廠商已有15家,產量估計可達到5,000公噸,而其中規模最大的莫過於江西賽維LDK,其年產能15,000公噸的太陽能級多晶矽的工廠已建設完成並開始試產;其次為四川永祥,預估2009年將會生產4,000噸的多晶矽,再進一步將產能擴充到1萬公噸。若中國廠商順利生產,五年內多晶矽的生產成本下降到每公斤20美元的水準的話,將擁有與世界大廠競爭的本錢。

「兩頭在外」的另一端即是指對於海外市場的依存度過高,當國外補助縮減時,出貨即受到影響,這也使得中國政府相當重視這個問題;自2008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及企業雙方開始對於國內市場進行加強的手段。

IEK觀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各產業開始面臨減產和裁員的危機,太陽光電廠也不例外,因此各個廠商都開始尋找可以突破困境的作為,中國政府對於這個重點產業努力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長久以來存在的「兩頭在外」現象,也不斷透過政令鼓勵及支援的方式來扭轉。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特性與中國大陸類似,同樣缺乏上游原材料及下游市場,但幸運的是模組廠的規模比中國小很多,在金融海嘯的衝擊影響下沒有大到關廠的地步,但發展處境仍然相當艱困;除此之外,電池廠在2008年第四季的各月營收都有明顯的下滑,也代表了在這波經濟寒流中,傳統的加工出口商業模式若不能提高產品本身的附加價值,則很容易面臨與中國相同的處境。

由於太陽光電產業是以政策補助為主要驅動力,在這個特殊的產業特性下,政府和企業雙方都應提出其願景及對策,才能渡過此波寒冬。譬如上游的矽材料源,除了效法中國努力自製化外,與中國廠商合作或出資開發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除了能夠獨立開發生產技術外,也能突破由德日美等國大廠的技術封鎖;再結合中國龐大的電池內需及台灣的電池品質技術,則有機會與歐日電池大廠一較高下。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