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精密設備業尖兵 均豪內外兼修為產業扎根

文/王秀芳 攝影/鄒福生

「 產 業沒有扎根,最後會成為空中樓閣!而機械產業與化學產業,是產業扎根的兩大支柱。」經歷了與LCD製造廠胼手胝足將製造設備本土化,深知其重要性與意涵的均豪精密工業董事長兼執行長葉勝發,對產業扎根提出他獨到的見解。

「機械產業指的就是設備業,在半導體、LCD領域則為精密設備;而化學產業則涵蓋了材料、零組件等。」他語重心長的指出,產業要能扎根,發展機械產業是必要的,否則到最後會成為空中樓閣,很快就垮掉。台灣的DRAM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技術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台灣廠商花錢買技術,然後專注於生產,景氣好時,產品賣得出去;景氣差時,就撐不過去了。

產業扎根首要:機械與化學

有著奮力精神與務實衝勁的葉勝發,投入精密設備業30年來,最希望將均豪建構成一個不斷創新企業
有著奮力精神與務實衝勁的葉勝發,投入精密設備業30年來,最希望將均豪建構成一個不斷創新企業

也因此,對於新成立的台灣記憶體公司(TMC),擔任召集人的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表明,TMC的責任是要將DRAM技術扎根台灣,並非整併台灣廠商,或拯救單一公司,葉勝發深表贊同。

半導體與LCD為台灣的兩兆產業,但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精密設備本土化的程度差異極大。葉勝發說,台灣半導體設備的進口額為新台幣2,100億元,而LCD設備的進口額為1,100億元;國產設備部分,在半導體約占5%,而LCD則高達50%。也由於LCD產業的本土化扎根較深,相較之下,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LCD產業受傷的程度,自然比半導體產業來得輕微。

另外,因為技術扎根,對於周邊相關產業也具有極大的拉抬效果。葉勝發以LCD產業為例,舉了令人吃驚的數字,「與LCD相關的精密設備業者,台灣約有80家,其中上市上櫃的就有37家!」

均豪精密工業
均豪精密工業

精密設備所創造的產能、產值,更是超乎想像。葉勝發指出,根據2007年的統計,德國精密設備業產值為新台幣13兆元,美國為9兆元,日本5兆元,連中國都有2兆元;但我們寄望頗深的兩兆產業--半導體、LCD產業,原本預計近期達到「兆」目標,卻因為受金融海嘯的拖累,將無法如願。

均豪早期的產品以半導體的後端製程設備為主,由於產品過於集中化,在半導體產業不景氣時,遭受極大的影響,因此積極跨足其他產業,表現也相當亮眼,目前均豪是台灣LCD精密設備產業公認的翹楚之一。這段成功的經驗,由葉勝發口中道來,除了感受均豪轉型、應變的驚人能量,或許也能讓台灣其他產業在做扎根工作時,做為參考與借鏡。

在地發展創333優勢

日本廠商是LCD研發與製造的先驅,當台灣積極投入該產業時,這些產業龍頭廠商採取不同以往的策略:掌握關鍵零組件、設備的能力,以期超越競爭對手。葉勝發回憶說,LCD產業自主能力建立的構想,最早雖是由奇美許文龍提出,但是友達也積極朝此方向前進,友達除了自己佈局LCD的周邊產業,在精密設備上則是與均豪密切合作。

「精密設備業的在地化發展,使得台灣的TFT LCD產業具有『333優勢』,也就是設備成本降低30%,產能提升30%,以及獲得的服務快三倍。」葉勝發進一步解釋為何這些優勢可以提升LCD製造廠的競爭力,「設備成本約占LCD製造廠的18%,零組件、材料成本則占60%,若是兩者能由LCD製造廠自行掌控,資本支出便能大幅降低。而國內的設備業者因地利之便,能夠即時解決問題、提供維修服務,更是日本廠商無法做到的!」

設備產業如何能為製造商提升競爭優勢,共創雙贏局面呢?以友達與均豪的合作模式而言,葉勝發認為,市場的配合度相當重要。簡單的說,就是製造廠商能信任設備商,將其製程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設備商。製程技術是每家LCD廠的最高機密,通常不對外透露,但是設備商知道製程技術後,才有辦法提供廠商所需的設備,甚至協助其克服製造流程的瓶頸。

QDTCS落實設備國產化

葉勝發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發展精密設備業仍有優勢,但必須做出5項管理準:Q(Quality,品質)、D(Delivery,運籌)、C(Cost,成本)、T(Technology,技術)、S(Service,服務)。
葉勝發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發展精密設備業仍有優勢,但必須做出5項管理準:Q(Quality,品質)、D(Delivery,運籌)、C(Cost,成本)、T(Technology,技術)、S(Service,服務)。

除了市場配合外,政府、研究單位、學校的參與,都是發展設備產業必須具備的條件。葉勝發說,設備產業因需投入很長的時間,人力的訓練必須仰賴政府、研究單位的支持,而台灣的科專計畫、主導性產品計畫就具有此功能。日本政府對於設備業的支持更是積極,高價的設備甚至由政府購買,再轉租予廠商,這樣一來便同時幫助了兩種產業。學校的重要性則是基礎研發的建置,以及基礎人才的訓練。

葉勝發認為,台灣發展精密設備業仍有優勢,他以均豪的使命「QDTCS」做分析,Q是品質Quality,D為運籌Delivery,C是成本Cost,T即為技術Technology,S是服務Service。「我們在品質、技術上,比起國際廠商仍略遜一籌,但在運籌、成本以及服務的競爭上,我們絕不會輸!因為我們的運籌速度快、成本低廉,還可以就近服務。」

台灣業者因占有地利之便,在運籌及服務上自然占有優勢;但在成本方面,均豪可是下過一番功夫。葉勝發說,日本廠商售價800萬的設備,均豪有辦法做到600萬,而且之後可以咬著對手不放,對方降價,也可以緊追。「均豪能如此,主因是我們將設備當成一個有機體,每個都擁有其各自的philosophy,」他道出重點。

他舉了雷射鑽孔機的例子,解釋所謂philosophy的精髓:日本業者製造的雷射鑽孔機為新台幣2,100萬元,而且由2噸重的鋼鐵製成,使得製造、搬運成本相當高。機身如此重的原因是避免震動,以防鑽孔錯誤。均豪的團隊了解製程的全貌之後,以軟體解決問題,當被鑽孔的物體有偏離時,軟體便可控制雷射針,快速修正,完全解決偏離的問題,順利讓設備的價格降到新台幣1,000萬元。

由技轉起步的創業之路

均豪與工研院的第一次接觸,可以回溯至12年前,「當時工研院協助我們引進東芝(Toshiba)的wire bonder(IC焊線機)技術,讓台灣的技術呈現跳躍式的成長!」葉勝發說,「因為這次的技轉,我們是從根本學起,就是學設計、開發產品,均豪甚至派了30個人去日本,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接受訓練、學技術!」自此之後,均豪與工研院就一直有互動,均豪的兩個事業群總經理宋身修、林景清,也都是出身自工研院。

葉勝發現為科專計畫機械領域的審查委員之一,對於工研院並不陌生,而他本人雖不曾為工研院員工,卻有一段與工研院非常深的緣份。「我是院友喔,因為我曾在89館(育成中心)睡了4年!」葉勝發笑著說。

當初為了創立華東半導體,葉勝發除了從台北公司調了十幾個人手協助處理業務,自己也親自坐鎮督軍,只有假日才回去台北的家。「我是每天公司最早到、最晚走的人,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要求員工,讓大家全心投入創業。」在葉勝發諄諄督促下,華東半導體成了育成中心的創業楷模之一。

由於對工研院的深刻了解,葉勝發認為,工程師在工研院磨練個三年,就可以到業界服務,這樣對社會才有更大的貢獻。他也直言不諱的說,單看研發,工研院可能不如產業界,以工研院的角色,應該是投入更具前瞻性的產品,做廠商二或三年之後才有能力做的東西,對於國家整體的技術提升才有幫助,例如在精密設備領域,便可進行前端製程設備的研發。

期許做產業的中流砥柱

面臨金融海嘯,身為產業鏈的一環,精密設備產業雖是落後指標,但均豪仍不免受到影響,而均豪則從轉型、開源、節流三個構面為基礎,擬定了29項對策,度過景氣低潮。

無論景氣好壞,均豪願意投注在研發創新上,更不斷地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線。
無論景氣好壞,均豪願意投注在研發創新上,更不斷地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線。

轉型方面,除了兩年前即跨入的太陽能設備、2008年跨足的LED設備,醫療設備也是投入的領域之一。開源節流措施也緊鑼密鼓進行中,包括管控走道燈、強制休完特休、取消高階主管禮車派遣、積極催收應收帳款、降低庫存、處置閒置資產等。葉勝發表示,這些措施實施後成效立見,3個月即降低30%的固定管銷費用,且同仁的態度更因此戰戰兢兢,效益也提高不少。

一連串因應金融風暴的措施中,均豪當然不會遺漏人力的盤點、重新編制作業,但對裁員卻相當保守。葉勝發表示,「我們的人力汰換不是因為不景氣,而是減少多餘人力,在不景氣時,反而要保留人力、加強人員的訓練。」因為精密設備業需要機械、電子、自動控制、AOI軟體、通信軟體、製程技術等跨領域的人才,人才的養成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所以均豪趁此機會「寒天練兵」,待景氣復甦,才能快速反應。

均豪從半導體領域為始,不斷因應趨勢,轉型投入新的產業,目前還設置虛擬能源事業處,朝向風力、太陽能、水力發電的發電機領域發展。但是它的終極目標卻未曾改變,就是成為產業的支柱,不僅自己要做到最好,還要壯大精密設備業。「我希望均豪成為一個精密設備業的平台,讓學機械的人不只是操作半導體或LCD設備,而是在開發產品的技術上與日精進,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舞台!」葉勝發的雄心壯志,從這裡一覽無遺。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