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方向盤前的心理學

范碧珍

明 明前方沒車,一部白色轎車以時速80行駛在高速公路內車道,只見後方來車一部接一部超越他,他還不自覺的我行我素,殊不知在他後方的駕駛,已經在暗罵:會不會開車啊,龜速車應該到外車道,高速公路會塞車,都是因為你們這些車造成!


再舉個停車的例子。明明看到車主上了車,照道理說該車正準備開離停車位,正在找車位的我們順勢就將車子停在一旁等候,只見該車主遲遲不將車開出,要不然就是拖拖拉拉、心不甘情不願將車開走,彷彿是因為我們在旁邊等候,他刻意放慢腳步;假設換個場景、角色互換,我變成停在車位上的車主,試著揣摩當時車主的心理,會不會是因為當初停到這個位子,也是經歷千辛萬苦,捨不得一下子就失去此珍寶,恨不得要下一個車主嚐嚐等候的滋味,這是什麼心態啊?

這應該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交通活動是人類欲望的外顯表現」,過去我常思索,每個人的駕駛習性和個性是否有關聯,因為有些人平常待人處事斯文、有禮貌,一旦開車上路,遇到刁鑽的機車、愛變換車道的計程車,還是可能破口大罵,車上那個人似乎不是我們平常認識的那個人,簡直判若兩人,或許這就是每個人背後不為人知的個性。

會談這些,主要是因為最近發現一本新書《馬路學》(Traffic),作者是紐約記者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這位型男記者平常也是遵守交通規則的優良駕駛,直到有一天,他開上紐澤西州的高速公路,他不理會施工的告示,在最後一刻將車切入右線車道,他知道此舉勢必引來其他車主的撻伐;對此,他感到十分愧疚,甚至認為他做錯事,他自問:為何有些車道速度比其他車道更快,以及為何拖到最後一刻才匯入其他車道的人總能得逞?為了找答案,他到「請教梅菲」(Ask MetaFilter)網站上,以匿名問了一個問題,結果引發排山倒海般熱烈的迴響,甚至分為兩派意見,各有龐大的支持者,范德比爾特最後以其記者的專業,彙整各家意見後,出版這本有趣觀點的書。

書中提及,汽車就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不僅如此,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迫不及待地將手機、導航系統和液晶音響等新科技搬進車內,卻從未想過這些裝置對人類駕駛行為的複雜影響。問題愈是基本,人們的意見愈是分歧。例如:變換車道時,只要記得打方向燈並察看後視鏡就夠了嗎?或者,我們也應轉過頭來看看後方?完全依賴後視鏡會導致駕駛人忽略某些盲點,而工程師也坦承所有車輛都有盲點(此外,這些盲點都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亦即駕駛座正後方和左方)。但轉頭察看後方來車,又意味著無法同時注意前方車況,而可能不幸碰上致命的那一秒。

談到行車安全,本期封面故事正好談到車輛安全技術的發展,誠如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所言,汽車對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安全。車輛安全技術的發展,過去偏向以機械與結構為主的「被動安全」,在意外發生時提供駕駛與乘員適當的保護,一般所知的安全氣囊就屬於此類;不過未來的技術走向已轉變為「主動安全」,要在意外可能發生之前,就預先警示或作用,避免危險的發生,本期內文有詳細介紹。

開車強調的是生命安全的保障,毋須因為他人的無厘頭行徑而動怒,因為方向盤是掌握在你我手中,我們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下次遇到范德比爾特的車,儘可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