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Features

搶進生技行列 檳榔農業再出發

文/葉芷嫻  攝/黃菁慧

這一年來南分院不但有豐盛的研發能量,更積極投身產業服務。
重大成果之一是協助依附檳榔產業而生的荖花荖葉,
擺脫產量不定、價格波動也大的產業困境。
南分院透過生物萃取技術,為荖花荖葉注入生物科技的能量,
開發新出路,改變它的未來。


沿著南迴鐵路一路經過屏東枋寮濱海路段,穿越秀麗山脈後,來到風光明媚的台東知本。往關山、池上的方向續行,眼前光禿禿的大片稻田,透露出稻作已經收割的訊息;而沿途空蕩蕩的釋迦攤位,則告訴遊客:下回請早。

錯過稻作與釋迦熟成時期的美景,雖令人有點扼腕,不過,在物產多樣又豐富的台東土地上,除了稻米、水果之外,其實還有一項不限產季,產量獨居全台之冠,卻少甚少為外人知的特殊作物――荖花和荖葉。

提到荖花和荖葉,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跟檳榔有關?」

沒錯,俗稱檳榔葉的荖葉,以及荖花,均屬於依附檳榔產業的農作物,因為兩者具有獨特的香味,特別吸引檳榔族的喜愛。一般常在檳榔攤見到的「包葉仔」檳榔,就是以荖葉包覆在檳榔外而得名。至於所謂的荖花,則是夾在剖開的檳榔仔當中,以夾心方式嚼食,即俗稱「菁仔」的產品。

產值高,卻面臨三不困境

在台東沿途,不難見到路旁許多像溫室一般,罩著黑色網狀帷幕的大面積農地。儘管遊客很難從外觀一窺究竟,但當地人都知道,裡面所種植的,就是荖葉。來到荖葉園外,還沒找到入口,就先看到「勿入,內有山豬夾」的噴漆字句。大大的警語,加上黑色的帳幕,使人格外好奇,究竟這一片片用來包覆檳榔的荖葉,有何特別?

依據台東縣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的2005年統計資料顯示,屬於特用作物的荖葉,占台東縣特用作物種植面積達51.21%為最多,勝過排名第二的茶葉,這項數據還不包括荖花的部分。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曾估計,台東荖花荖葉年產值有新台幣40億至80億元之譜,若說荖花荖葉是台東數一數二的高產值經濟作物,一點也不為過。

正因荖花荖葉產值高,行情好的時候,荖葉每台斤價格漲至新台幣700元,荖花甚至高達2,000元左右,因此特別容易引起盜賊覬覦。為了不讓心血白費,荖葉農只得圍起布幕,加上警語以防盜採。曾任荖花荖葉公會理事長的創立生物科技董事長,也是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董事長的吳景槐表示,一直以來,市場上有高達9成以上的荖花荖葉,均由台東供應,產量可說是全台之冠。由此可見,荖花荖葉對於台東農作經濟的重要性,實在不容小覷。

儘管產值相當高,不過,荖花荖葉卻還是無法受到主流農業的重視。由於研究顯示,荖花內含致癌的黃樟素,加以嚼食檳榔的不良社會觀感等引發的爭議,使得荖花荖葉產業長期處在一種自立更生的狀態。一直未納入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荖花荖葉,缺乏輔導機制介入,一旦因病蟲或天然災害引起產量不穩定,價格難免暴起暴落。依據過去的經驗顯示,荖花與荖葉在低價時,一斤僅剩新台幣80元和40元,甚至更低,都是常有的事。

吳景槐認為,「三不政策讓農民只能仰賴農藥商的意見,靠自己的經驗抑病,」因為農業政策對荖花荖花產業採取不鼓勵、不輔導、不補助的態度,使得荖花荖葉的用藥無規範,更遑論提供種植與育苗的協助與建議。前者對於環境難免造成傷害,後者則使農民因品種苗問題,產生作物良率不佳,以及無法轉作等問題。

以生技力量走出新路

為改變荖花荖葉的發展困境,同時開發荖花荖葉的新用途,不僅台東工業策進協進會與台東農會開始積極思考荖花荖葉的新未來,創立生物科技公司也與幾家廠商共同組成產業研發聯盟,並在投入產品開發之前,委託工研院南分院,針對荖花及荖葉抽出物之抑菌功能與安全性進行評估。

協助荖花荖葉植物創新應用可行性評估計畫的工研院南分院奈米粉體與薄膜科技中心研究員張景煇博士透露,四季均可生產的荖花荖葉,產量不定,很容易因為產量過大,引起價格崩盤;若以生物萃取技術,將過量生產的荖花荖葉發展成生技產品,可維持價格穩定,讓農民收益不致減少。「現在可能是有剩的才來做萃取,未來產值一旦提高,說不定會改變目前以供應檳榔業所需為主的產業生態,」張景煇笑著說。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荖葉本身含有簍葉酚、烯丙基焦性兒茶酚、多種氨基酸等成分,部分組成會造成染色體異常,但也含有抗癌及抗氧化之成分,荖花丙酮萃取液中亦含有一些抗癌物質。在相關研究報導裡則發現,荖葉與荖花的甲醇抽出物,可有效達到抑菌功效。因此,在預計開發荖花荖葉的生技應用領域時,即朝向滅菌的方向進行,希望能透過生物萃取技術,分析抑菌功效與安全性,同時也能針對萃取液中的致癌物黃樟素等加以分離。

初期的規劃希望能發展洗手乳之類產品,但考量其內含成分,可能有部分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必須將所含的有害物質萃取、純化之後,再加以分析,才能確定是否適合做成與人體肌膚接觸使用的洗手乳。關於這一點,張景煇強調,未來即便決定不開發洗手乳,「其滅菌的特性,仍可望發展一般用途的環境用滅菌產品。」

感受到荖花荖葉產業求改變的強烈企圖,南分院奈米粉體與薄膜科技中心努力動起來,希望以生技力量,讓荖花荖葉產業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道路。不過,由於荖花荖葉甚少使用於搭配檳榔以外的用途,加上文獻記載的資料有限,關於主要成分、荖花香味與黃樟素的關連性等,都需要建立更多的研究分析資料,以利評估後續產品的開發。

壓力大,但熱情不滅

張景煇表示,實驗室進行的工作屬於前期研究階段,從2009年5月下旬確認展開此案後,9月去除毒素,完成純化,並在11月完成評估作業。整個計畫要在半年之內完成,對於負責此研究案與荖花荖葉分析的工研院南分院奈米粉體與薄膜科技中心副研究員胡學琳而言,時間壓力真的很大,不僅一方面要將對人體有害的成分萃取出來加以分析、測試,另方面也要保留荖花荖葉獨特的香氣。胡學琳深知前期研究的結果,對於荖花荖葉未來的發展具決定性影響,也只能卯足全力與時間賽跑。

「原先設定荖花荖葉萃取物能有7成以上的抑菌能力,經過檢測後,確認可達9成以上。」在抑菌功效的分析上,可說是順利完成,但胡學琳也透露,在毒性影響部分,因為一開始朝向醫療器材領域常用的細胞毒性試驗方向,後來卻發現毋須侵入人體的洗手乳並不適用此檢測。幸而經過與張景煇討論後,很快修正方向,並尋求工研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醫藥技術組的皮膚照護醫學檢驗實驗室協助,完成荖花荖葉洗手乳的皮膚安全與過敏檢測。目前南分院已完成荖花荖葉萃取,以及抑菌效能評估報告,同時也將荖花荖葉洗手乳的樣品交予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做為探析市場反應的前導。

其實不只是研究人員壓力大,就連實際執行這項合作案的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行銷部企劃陳俐婷都備感壓力。陳俐婷表示,因為公司的行政核銷程序繁多,加上第一次投入這麼前端的生技研發計畫,過程中的壓力之大,連她自己都覺得害怕。但有趣的是,在先前對股東報告的會議上,因為大股東看過佳興食品行的洛神花與樹納豆研發成果(詳見2009年9月號封面故事),有了工研院與佳興食品行的成功範例背書,對於公司決定投入荖花荖葉生技萃取的領域,便大力支持,「那時真的是鬆了一口氣,」陳俐婷雙手摀著胸口說。

「今嘛肥料漲價,工資貴,實在揪甘苦啦!」聽著種植荖葉的江進興老闆,忍不住以台語訴說經營荖葉產業面臨的艱辛,眼前這條正待披荊斬棘的生技之路,帶著許多人的期待,或許正是讓荖花荖葉走出新未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