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Editor's Note

綠金的力量

范碧珍

當 一天工作結束後,什麼是最好的運動?我覺得是散步,尤其是走在有草坪環繞的土地上,感覺踏實、舒服。
因為,從日出到日落,你我不是被關在辦公室裡,就是被綁在車子中,不論腦海或心田,也都填滿了庸俗瑣碎的俗事。名義上八小時的工作時間,總得耗費超過十六小時的心智精神,所以,在離開工作後,若能享受一點土地的氣味,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正巧,從新聞中得知明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率領集團旗下八家企業、九百多位員工,頂著近四十度的高溫與豔陽在田裡插秧,體驗當一日農民。看得我好心動,因為對我而言,插秧或收割稻米應該就是最接近土地的一種方式,同時,透過這種方式,更能瞭解我們每天所吃的白米飯得來不易,進而對這塊土地投入更多的情感。

這種說法,或許太矯情,事實上,這不就是都市人的悲哀!都市裡熱鬧而擁擠的街道,已經不能給人散步時當有的悠閒與安逸,所以只能透過「認養稻田」或是「下鄉體驗」,每逢假日到郊外享受田園之樂。因為,鄉間田埂小徑,沒有都市的煩囂,仰望藍天,俯視綠野,與自然共呼吸。放眼望去,遠山近樹婀娜多姿,風景之美,只有當局者才能心領神會。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無米樂》影片?我深受影片中四位老農民感動,也因此愛上農村的稻田;直到今天,坐在行駛嘉南平原的高鐵上,看到一片綠油油或黃澄澄的農田,總會興起一股莫名的感動,我想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儘管文明的社會造成許多的大自然反撲,世界各國已嗅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不遺餘力提倡環保與綠能的重要,甚至成為各國政府發展的重點計畫,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這片土地不斷的綿延下去,我想,這是大家共同的課題。

盛暑七月,是個酷熱的月份,為了探討生質材料的議題,編輯團隊特地前進花東縱谷,走了半個台灣,花了將近五個小時,不是效法李焜耀下田插秧,而是為了一探究竟有機稻米的故鄉——池上萬安社區,因為工研院的碳化技術,將原本一公斤最多只能賣3元的稻殼,提升至一公斤78元的產值;不但如此,碳化後的稻殼成了有機介質,不但能減緩土地的損耗,還能不斷產出好米,更能讓土地不斷延續,充分展現對這片土地的珍惜。

這次的採訪中,我們也訪談到專門製作洛神花加工的食品廠,看到皮膚黝黑、憨厚樸實的老闆的笑容,這又讓我深受感動。因為從採訪中得知,台灣農民真的很辛苦,當生產過剩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收購,過去將過剩的洛神花做成蜜餞,一盒不過60到100元;但透過工研院南分院的生態材料萃取技術,製作成保健膠囊,一盒可以卻賣一千多元,產值可提升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是台東傳統食品加工業者轉型進入生物科技產業的新契機;同時也讓閒置的人力再利用,把傳統產業從A到A+做了最好的示範。

目前「生質材料創新應用」產業群策聯盟正積極運作中,透過以群聚運作的力量,將工研院的萃取和碳化技術轉移至傳統農業,讓原本在這塊土地努力奮鬥的人們,繼續找到發光發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