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Trend

雲端上的作業系統

文/帕斯卡‧傑克利(G. Pascal Zachary) 譯/羅耀宗

Google正在開發網際網路時代使用的新運算平台。
微軟應該擔心嗎?

雲端上的作業系統
雲端上的作業系統

Google的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和塞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公司創立之初,就想發展電腦作業系統和瀏覽器。
他們相信,個人運算要更便宜,這麼做是有幫助的,因為Google將免費奉送軟體。他們希望從無到有,打造作業系統和瀏覽器,擺脫積累了二十年的軟體史(這就是資訊科技業所說的「傳承legacy」)。他們更希望把兩種技術結合起來,和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與Internet Explorer互別苗頭,提供開發者寫網路應用程式和程式設計師發揮創意的新平台,進而造福大眾。

可是,雖然他們志高氣大,Google的執行長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卻說「不」說了六年之久。Google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最近一季高達55億美元。他們想做的事,要如何才能對公司的廣告業務錦上添花?問題不在Google是不是做得起。這家公司獲利甚豐,本會計年度的純益就要突破50億美元。但是史密特這位在資訊科技業打滾了二十年的老將,對於看不到明顯的報酬,就要砸下大錢去研發和維護作業系統與瀏覽器這種事情,做起來不是那麼帶勁。

兩年前,史密特終於點頭同意發展瀏覽器,理由是:使用者更快和更常上網,就有更多的搜尋動作,而這會化為更多的廣告收入。今年7月,史密特宣布Google也打算推出作業系統。他們的想法是:把網際網路放在心上發展出來的作業系統,也會增進網路的活動量,同時支援瀏覽器。

Google的瀏覽器和作業系統,名稱都叫Chrome。瀏覽器才一歲,只占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的2%到3%。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奪走一大半,火狐狸(Firefox)排名第二。Chrome作業系統將於明年發表。Windows目前占有全球作業系統市場的90%左右,其次是蘋果(Apple)的Mac OS和自由軟體Linux。Google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嗎?

自殺之旅

進擊微軟的作業系統,一向沒有成功的指望。1990年代,我服務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負責報導這家公司,寫過軟體創新者企圖從比爾‧蓋茲(Bill Gates)手裡奪取這塊領域的控制權,卻死傷枕藉的故事。IBM敗下陣來,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敗了,寶蘭(Borland)也是。每家公司都鎩羽而歸。到1990年代末,這場逐鹿之爭有如軟體公司前仆後繼的自殺之旅。幾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似乎迫使蓋茲的對手不得不俯首稱臣,把它們逼向自我毀滅。

史密特掌過舵的網路化公司網威(Novell),差一點也在死傷之列。或許是因為史密特的管理經驗,以及和電腦程式碼的知識接觸,使他免於作業系統臭蟲的侵擾。總之他曉得,要趕走微軟,這事做起來比寫一套更好的作業系統更「大條」。別人一直沒搞清狀況,只看Windows的許多工程缺憾,史密特卻曉得微軟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理由而成為業界龍頭。那是因為商業上的理由,例如訂價實務,以及它那廣受喜愛的辦公室應用程式和Windows之間產生綜效。

因此,史密特終於點頭,同意開發作業系統,理由和技術移轉比較無關,和商業革命的關係比較近。他說,Google的新「冒險活動」,意在「改變遊戲」。

什麼事變了?Google已向微軟下戰帖,進一步蠶食那股每下愈況的勢力。微軟最近一季寫下有史以來最慘淡的一年,6月結束的上個會計年度,Windows的各種個人電腦程式(包括作業系統)收入減少29%。部分原因和全球經濟不振不無關係,不過,資訊科技層面廣泛的移轉,也減低個人電腦和它的中心軟體支柱──作業系統──的重要性。世界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行動電話是愈來愈常見的上網工具。而在富有國家,小筆電(netbook)是上網瀏覽、收發電子郵件、推特發文(twittering)的理想裝置,在全部電腦的銷售量中高占十分之一。

侵蝕微軟的另一股強有力趨勢,是應用程式在任何作業系統上的外觀和功能趨於相同。「五年來,我們一直看到應用程式不再專用於Windows,而是什麼作業系統都能用,」研究調查公司顧能(Gartner)的軟體分析師邁可‧席爾佛(Michael Silver)說。

奧多比(Adobe)的Flash就是這樣一個實例。Facebook和twitter等火紅的交友應用程式,也無論在什麼作業系統都能使用,所以不管使用者用的是什麼個人電腦或者手持式裝置,體驗大致一樣。由於有那麼多人「住」在交友媒體網站中,這些網站的外觀與感覺,變得和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至少一樣重要。結果,作業系統扮演的角色縮小了,從管弦樂隊的指揮,變成只是獨奏者之一。「傳統的作業系統愈來愈不重要,」VMware的執行長保羅‧梅里茨(Paul Maritz)說,他曾經是微軟負責作業系統的高階主管。他指出,大體來說,「人們不再寫傳統的Windows應用程式。」

微軟本身也出問題,使這家公司的作業系統雪上加霜。Windows目前的版本Vista飽受批評,銷路一直不如公司預期的普及開來;微軟的許多顧客繼續使用Windows的前一版本XP。新版本Windows 7將於今秋發行,承諾要矯正Vista最糟的一些問題。但連Windows 7也可能沒辦法處理好一堆技術上的難題,微軟的批評者勢必繼續火力全開,布林和佩吉開發更令人滿意的替代方案的胃口也將燒得更旺。他們覺得,微軟的作業系統,開機時間太長,連最新的硬體,速度也被拖慢。而且它太容易遭到病毒攻擊,也太過複雜。

Google到底準備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仍然籠罩著神秘的面紗。技術性細節不曾揭露,Google對於即將出爐的作業系統內容,說得很少。約翰‧葛魯伯(John Gruber)在他的部落格「大膽火球」(Daring Fireball)中寫道:這夠格稱得上「霧件(vaporware)的最佳範例」(編按:霧件是指某項產品或技術,在面世之前透過炒作而備受關注與期待,但實際上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在市面上始終無法買到,就像霧一樣看得到卻摸不著)。連它會不會做出新的使用者介面,還是將借用現成的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使用者介面,以及它會不會支援一些驅動程式,就像印表機和其他的周邊設備能和Windows平台個人電腦一起運作那樣,這些基本的事情,資訊也少之又少。

不過,單單宣布將推出Chrome,微軟就已飽受威脅。Google在交付行動電話用的Android OS之後,即將揮軍踏進這個市場的消息,正好給了微軟的企業顧客振振有詞要求降價的理由。Google的作業系統畢竟將是免費的,而Windows的買主主要是個人電腦製造商,它們的獲利率早已猶如薄紙。

「情勢對Google有利無弊,」軟體投資人及蓮花公司(Lotus)的創辦人米契爾‧卡波爾(Mitchell Kapor)說。蓮花是個人電腦應用程式最早的供應商之一,卻在1990年代被微軟打得頭破血流。

傳承程式碼

十五年前,我寫了一本書,談Windows NT的發展歷程。這仍然是微軟作業系統家族的基石。那時,我做錯結論,說發展出這種一家獨大的作業系統,正是技術大展雄威的明證,可和二十世紀初建立最強大的戰艦群,或者很久以前的金字塔相提並論。Windows NT動用數百名工程師,投入數千萬美元的開發費用,再加上龐大的行銷努力。直到1990年代中期,微軟一直強調特色重於功能,複雜重於簡單。

微軟和創辦人之一的蓋茲在這麼做的時候,似乎完成了這家公司的歷史命運。作業系統展現技術雄風的歷史,可以上推到IBM設計的OS/360。工程師佛烈德瑞克‧布魯克斯(Frederick Brooks)寫的《人月迷思》(The Mythical Man-Month)把OS/360說成是永垂不朽的程式。歷史學家湯瑪斯‧海格(Thomas Haigh)解釋說:「這是作業系統雄心壯志的大大提升。」

IBM的360主機電腦,是普遍被人接納的第一台商用電腦,而這台機器那麼暢銷(1965年賣出第一台),除了硬體的因素,軟體也功不可沒。IBM利用微軟的DOS做為1981年上市的第一台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是藍色巨人首次外借核心程式碼。不久,技術專家發現,讓微軟控制作業系統,等於將個人電腦的控制大權拱手讓給它(IBM知道時,為時已晚)。IBM以OS/2程式,試圖奪回控制權卻不能如願。但是微軟1990年代才以Windows大獲勝利,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蓋茲也搖身變成為世界首富。因此,作業系統被視為終極的技術產品。這座平台似乎千變萬化,能夠納入和控制將來每一次的軟體創新,同時又夠強大,能把過時的個人電腦機器和程式拖進現在。

這不可能持久。控制作業系統不再保證擁有技術威力的主要理由,當然在於網際網路竄起。蓋茲於1995年11月出版的《擁抱未來》(The Road Ahead)一書第一版,很少提到網際網路。Windows NT和它的大眾市場化身Windows 95都沒和網路緊密接軌。但在網景(Netscape)的瀏覽器普及開來之後,蓋茲猛然發現各自獨立的個人電腦和它的作業系統,將必須和公共資訊網路攜手合作,於是微軟把瀏覽器帶進作業系統,然後免費奉送,重拾了原有的動力(同時殺死新一代的競爭對手)。然後,微軟再次一心一意執著於控制作業系統,卻錯過了搜尋引擎突然之間竄紅的良機。Google的熱度持續不減,微軟沒辦法像應付瀏覽器那樣應付搜尋引擎。

就某種意義來說,沒有順應潮流,迎合網路化的世界,反映了蓋茲認為個人電腦是個人權力工具的看法始終沒變。1970年代中期,蓋茲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聽到第一台利用微處理器做出來的便宜電腦上市的消息時,立刻知道它的含意。在那之前,電腦一直是組織和官僚機構使用的工具。個人電腦帶來了革命,讓市井小民也有機會利用運算的力量,滿足私人的需求。

現在,技術正從個體走向群體──飛向雲端(cloud)。微軟的軟體設計長雷伊‧歐齊(Ray Ozzie)是蓋茲從高階主管團隊退休之後,公司最具影響力的工程師,他形容正在展開的這個過程,不過是回歸1970年代他年輕時的運算經驗:人們在電腦上分享時間,以及網路至高無上。雲端技術「以前發生過」,他在6月間這麼說。「本質上,鐘擺正在擺盪。」史密特也談起1980年代初,昇陽如何為不必依賴本機儲存的電腦開發作業系統。

回歸網路,對作業系統這項業務,有很大的含意。電腦網路一向是封閉的、專用的:1960年代和70年代,它們環繞著IBM的主機電腦作業系統,後來則連接起桌上和後房間的Windows機器。今天的電腦網路比較像是電力和電話系統之類的公用設施,作業系統變得比較不重要。那麼,為什麼Google想要建造一個?

成功的作業系統設計,會持續賺取很高的報酬,但我們愈來愈常在系統與硬體整合得很好的情況中看到這件事。蘋果公司的經驗就是個好例子。這麼多年來,不少人曾經建議蘋果的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史帝夫‧賈布斯(Steve Jobs),讓Mac OS和公司的硬體脫鉤。賈布斯不但沒答應,還變本加厲往反方向走。先是iPod,接著是iPhone,他建立的新作業系統和硬體整合得更加緊密──而這些產品,甚至賣得比麥金塔(Macintosh)電腦還要成功。「對蘋果來說,軟體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曾經在這家公司當產品開發長,後來自創作業系統和硬體公司Be的強-路易士‧賈塞(Jean-Louis Gassee)說。「他們寫出不錯的作業系統,所以那些鋁製膝上型產品享有不錯的利潤率。」

要研發好的作業系統,帶有風險。對Google來說,最大的風險是期望超過成果。即使這家公司計畫使用許多免費供應的電腦程式碼──最叫人注目的是向硬體發出基本指令的Linux「內核」(kernel)──它的新系統還是不能像樂高(Lego)積木那樣,用現成的東西拼湊起來。有些元件並不存在,有些現成的則有所不足。做出來的作業系統如果令人失望,Google的美名可能蒙塵。

然後,還有一個風險,那就是雲端運算無法兌現承諾。侵犯隱私可能毀掉以便宜、容易的方式,任何時候存取任何地方的個人資料的美夢。而且,如果需要效率很高的表現,單單從雲端取用應用程式,表現有可能大打折扣,尤其是如果寬頻速度沒能改善的話。這些未知數都構成重大的威脅。

魔術配方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電腦科學家大衛‧葛勒恩特(David Gelernter)表示,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首要目標是提供「你生活的紀錄史」。他指出,資訊科技必須回答「我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問題。所謂的東西,不只包括文字,也包括照片、影片和音樂。

由於好幾個很好的理由──技術上的、社會上的,以及經濟上的理由──雲端可能永遠不會儲存和交付夠多的「東西」,讓作業系統毫無用武之地。你我總是會想在本機系統儲存和處理一些資訊。因此,作業系統的下一個常態,可能是個混血系統──就像Adobe的科技長凱文‧林奇(Kevin Lynch)說的,一種「魔術」混合。我們不可能預測微軟和Google到底將如何追求魔術混合。「我們希望自己正在重新定義作業系統,」史密特在電子郵件中告訴我。但有件事是肯定的:作業系統的新競爭,對電腦使用者有利。微軟會做更多的事情,好讓Windows對新的網路化現實更為友善。這家公司不再獨占,不是順應時潮,就是覆亡。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殷鑑不遠。1970年代,AT&T是資訊經濟最強大的一家公司,「卻做出註定慢慢衰亡的一連串決定,」約翰霍浦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商業與經濟歷史學家路易士‧嘉蘭波斯(Louis Galambos)說。「面對『創造性破壞』,微軟沒有免疫力。」

Google也不能免疫。完全捨作業系統而就雲端,可能是自嚐敗果的一條快速道路。試圖開發新系統的努力,值得讚許。對布林和佩吉來說,這除了可在工程上大露一手,也和美學、倫理大有關係。



Copyright © 2009, Graham Allis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