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Column

精通web 2.0三層次

文/鄒景平  圖/CN Reviews提供

精通web 2.0三層次
精通web 2.0三層次

透過網路提升自我能力與附加價值,需要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進行,
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有意義的事,是對參與者最有價值的一種網路互動模式,
這比把時間精力花在facebook的遊戲上,或在plurk上哈啦取暖,
更具意義與成效。

推 特(twitter)、噗浪(plurk)、臉書(facebook)是近來的熱門話題,這些都屬於web 2.0。各式各樣的web 2.0服務風起雲湧,很多人跟著熱鬧跑;有的人聽了個名詞就以為自己懂了web 2.0;有些人註冊拿了帳號和密碼,登入幾次之後,就不再現身,如此,怎能深入體會web 2.0的特色與精神呢?

要精通web 2.0,我認為需要歷經三個層次的磨練。第一是會深入使用個別服務;第二是會整合運用這些個別服務,也就是同時使用多個服務;第三是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大家分工認領翻譯國外有價值的資訊,聚沙成塔,整合成方便易用的知識庫,像中國的譯言、TEDtoChina都是著名的例子。

web 2.0的服務這麼多,假如每一個都要去深入使用,我們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呢?其實,雖然看起來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基本的精神和原則是一樣的,例如「饋入」(feed,就是作者提供的素材)、「朋友」(friend)、「喜好」(favorite)、「標籤」(tag)等,都是web 2.0的基本特色,我們只要弄懂一個網路服務,再玩其他的,就能輕易上手了。

像我就是從國際最大的相片分享網站flickr下手,從上傳照片、下標籤、加入社群,跟蹤自己喜歡的攝影家,記錄喜愛的作品,以便日後參考,把自己滿意的作品送到社群畫廊,期待同好的回饋,三不五時檢查一下網友瀏覽的統計資料,當我要為演講構思投影片的畫面時,第一個就會上flickr,去搜尋有「創作共用授權」的照片。

web 2.0應用服務大整合

當我深入瞭解並使用flickr後,也連帶掌握了feed、friend、favorite、tag的訣竅,接著使用其他服務就輕而易舉了。所以與其浮浮泛泛的註冊許多web 2.0服務,但卻淺嘗即止,還不如針對自己的興趣或需要,選擇一個來深入使用,當你熟悉透徹之後,再去瞭解其他服務,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廣州網誌年會中web 2.0服務的整合運用
廣州網誌年會中web 2.0服務的整合運用

假如熟悉web 2.0運用的人,就會發現大家不是只使用一種服務,而是整合好幾種服務來一起使用。例如去年我應邀到廣州參加2008網誌年會(Cnbloggercon),就是我所見過參與者最多元、最國際化、科技應用最多的活動。

這是網誌年會是第四屆舉辦,從中國各處來了四百多人,還有許多外籍人士,以及香港和台灣來的部落客,工作性質有學生、IT與網路從業人員、傳媒記者、老師等,大會的進行過程中,使用了許多科技與web 2.0服務來支援。

首先,在會前就用網誌進行票選開會地點、訂定主題的工作。接近開會日期時,相關的主講者和講題、會場照片、地圖及報名程序,都陸續登出在網誌上。

此屆大會的主題是「和而不同,多誌興邦」,大會會場用了三個顯示螢幕,中間放主講者的投影片,右邊用來宣告最新的大會訊息和報告,左邊則是轉播類似twitter的「做啥」,它是一個交流管道,讓會場內外的朋友即時表達訊息。另外還透過網際網路將大會現場做實況轉播。

大會邀請我發表演講,身為一個主講者,我總以為左邊螢幕對自己是很大的干擾,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但觀察後發現,雖然有些不相干的雜訊或廣告,不過很多人會摘錄主講者的關鍵話語,反倒是幫聽眾做了整理與複習。

尤其是當我講完自己的主題後,一位老外突然跑過來用英文對我說,很欣賞我所講的內容。我很訝異,他聽不懂中文,怎麼知道我說什麼呢?原來他看到左邊螢幕對我講的內容所做的英文翻譯,這才讓我發現左邊螢幕的妙用。

會後,許多人都把會場照片送到flickr上,只要搜尋有「cnbloggercon2008」標籤的照片,就有上千張,從這些照片中,可略窺大會的氣氛與成員互動風貌,與其說它是一個學術討論活動,還不如說是個一年一度的友情聚會。我看到了許多久聞大名的部落客,也發現一些新的名人,還有國外的媒體在此採訪,這些面對面的接觸,比網路上的探索要來得快速直接,透過實體聚會,也促使網路上的連結更為踏實緊密。

新科技促進交流互動

許多講者,也在會後把投影片送到網路上,並由熱心人士公告在網誌上,譬如我就把主講的「一個老部落客的回顧與前瞻」放在slideshare上。我的朋友Tom把它寫成故事放在「好看簿」(以故事分享為主的中國web 2.0網站,很多中小學老師使用)上。

這次會議,無論會前會後,都用了許多新科技,而且都是義工規劃與支援的,大大促進參與成員間的交流與互動,其web 2.0服務的整合運用非常靈活有效。歐美的學習科技專家們,最近幾年,也常提出「uncoference」或「會議2.0」的主張,希望打破傳統大型會議的單向演講方式,沒想到卻在這次廣州會議中先實驗了。

今年六月底,Google的美女副總經理梅莉莎‧梅爾(Marissa Mayer)受邀到台灣來演講,我心想這種活動哪有我的份,結果在她演講的時候,我從噗浪看到也有網路直播的訊息,就決定試試看,結果很順利的看到網路直播。

梅爾是Google首位女性工程師以及最高女性主管,她認為,未來搜尋技術將朝客製化、移動化發展,任何手持裝置都能輕易上網。對「搜索」而言,不是只是單純提供答案,而是要了解使用者輸入關鍵詞時的情境,他心裡想要的是什麼?

我一邊聽演講,一邊看噗浪上網友們的討論,有位網友還把演講重點摘錄在他的噗浪中,這種感覺,有點像大家聚集在虛擬會客廳中看電視,一邊看一邊討論。噗浪還提供「放大討論區」的功能,讓大家能把討論內容看得更清楚。

根據主辦單位的估計,當天有500人左右到場參與,網路直播的部分,則有300多人同時上線觀看。此次網路直播的申請手續極為簡便,是值得稱道之處,即使演講過後,網友仍可上線觀看。

不當陷入蛛網的昆蟲

我一邊看網路直播,一邊看plurk上的討論,一邊摘錄重要的畫面,聽完演講後,我用小畫家處理這些畫面,然後上傳到flickr上,並做成投影片,以備日後演講或寫文章時參考,也因為我事前已對web 2.0服務做了設定,這些新圖片的訊息會自動發佈在twitter和friendfeed上面,所以我是混合運用了五種web 2.0服務,即是webcast、plurk、flickr、twitter和friendfeed。

日前有則新聞報導指出,「玩facebook變聰明,玩twitter變笨」,這是英國以11至14歲的學習遲緩兒童做為調查對象,發現發簡訊玩twitter以及瀏覽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都會弱化人們的工作記憶力,反倒是玩電玩、數字遊戲或是使用facebook交友,較能幫助訓練記憶。因為樣本太偏,並不具備說服力,但是網路使用不慎,會造成許多後遺症,甚至使人變笨,我是很相信的。

網路如蜘蛛網,它使我們與世界各處的人連結,但是陷入蛛網的昆蟲,最後被蜘蛛吞噬的也不少。假如我們使用網路不當,後果就跟被吃掉的昆蟲一樣,假如我們能透過網路與人合作,經由協作任務的過程來增進自己的能力,那就是為自己加值,也是最好的運用web 2.0服務方式。

張忠謀認為終身學習不是漫無目的的閱讀,而是「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終身學習」,透過網路來提升自我的能力與附加價值,又何嘗不需要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進行呢?像TEDtoChina就是透過有系統的規劃,用社群方式來協助參與者提升國際觀、強化創新力與英語的聽、譯能力的網站。

TED創始於1984年,每年舉辦一次,它是英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代表它是科技、育樂和設計界菁英交流的盛會,它鼓勵各種創新思想的展示和碰撞,許多知名的暢銷書作者、設計師和創業家都受邀演講。

最有價值的網路互動模式

TED的特色是每個受邀的講者只能講十八分鐘,與普通的演講相比,TED演講更加注重於創意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表達與推廣,並且為不同領域間的思想交鋒,提供一個適宜而持續的平臺,因此很受歐美知識份子歡迎和推薦。我發現很多TED的主講者,都是非常有魅力和氣質的人士,他們的坦誠、謙虛與創意很難讓人忘懷。

TEDtoChina的宗旨在傳播TED演講的精華,並提供中文翻譯,這個網站也報導TED最新動態。由於現在TED的每個演講都提供英文字幕,使得中文翻譯能更方便有效的進行,也因此增加許多志願者投入翻譯行列。TEDtoChina的兩個創始人都很年輕,其中Tony Yeh才剛剛從廣東中山大學英文系畢業,他因為喜歡TED演講,想跟大家分享,就專心致力做這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並帶領志工建立出讓大家容易使用的資源庫。

TED中的演講,很多都值得聽眾做深入思考和討論,我們還可奠基在TEDtoChina所建立的資源,做進一步的發想和創新。例如喜好海洋的人可成立讀書會,針對TEDtoChina的「蔚藍之心」欄目中的演講,訂定學習計畫來共同學習,並將學習成果和心得整合成資源庫,讓更多的人參考,也帶動更多人對海洋的嚮往和認識。

精通web 2.0的三個層次,也是循序漸進的,TEDtoChina可說是第三個層次應用的代表傑作,也是對參與者最有價值的網路互動模式,這比起把時間花在facebook的遊戲上,或plurk上面的哈啦取暖,更有意義和成效,我期待未來兩岸會有更多web 2.0第三層次的好應用出現。

鄒景平小檔案
鄒景平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