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Focus

把檳榔變成綠色肉桂森林 台灣土肉桂登上國際舞台

文/陳帝鴻  攝/許育愷

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讓遍植檳榔樹的中寮鄉山坡地滿目瘡痍,
外界都說是檳榔吃掉了中寮的土地。
現任法務部長王清峰決定伸出援手,導入扎根深、經濟價值高的土肉桂代替檳榔;
但農民只會種、不會賣,改種土肉桂反而使他們沒有收入,只能靠老人年金過活。
今年經濟部啟動地方群聚產業計畫,委託工研院執行肉桂推動輔導計畫,
開發特色料理與食品,攜手為土肉桂打造未來春天。


十 月中旬的中寮鄉,毒辣辣的太陽還殘留著夏天的餘威;當車緩緩駛進中寮鄉永平老街,眼前所見盡是整齊有序的房子,很難想像,十年前這條街原本全是純樸的農舍,因為一場地震全部夷為平地,還造成中寮鄉民死傷慘重。

十年過去了,透過各界的協助,中寮鄉逐漸恢復中。不過,過去主要以種檳榔樹為生的中寮鄉民,似乎仍需要外界的協助。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任沈榮津回憶:「因為中寮鄉種植肉桂的農民黃朝卿告訴我,921大地震之後,他為了水土保持而砍掉檳榔樹,改種肉桂五年,讓他一年收入只有五萬塊,五年下來收入只有二十五萬,幾乎入不敷出,生活非常辛苦,讓我覺得我一定要替肉桂找到出路!」

抱著滿腦子創意和熱情的沈榮津,卻在投入之初遇到大困難,尤其是來自老街商家的冷漠。「要走出921大地震的創傷,重新建立對自己的信心,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我們一開始跟老街商家提出我們的構想時,所得到的答案都是:『這個新東西我們不會做……』、『我們把店面租給你們,你們來經營就好了……』,都是一些推拒的訊息。」後來沈榮津從地方意見領袖著手,慢慢地與居民們溝通、討論、凝聚共識,前後花了四個月,才讓中寮鄉肉桂嘉年華成形,「就是用你的熱心去感動居民!」

從吃出發串連產業鏈

台灣土肉桂簡介
台灣土肉桂簡介

負責計畫執行的工研院機械所組長蘇興川表示,能夠在四個月之內就做出成效,是因為工研院與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合作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我們輔導產業的團隊已經ready,我們做了各行各色的產業聚落,比如說,后里的薩克斯風、鹿港的水五金,還有全台灣的觀光工廠……。而且這個團隊對於各種資源與力量的整合,甚至對法規的突破,都是很有經驗的,能夠快速結合餐飲協會、工廠等各方的力量。」他解釋,「好比說,我們今天要把肉桂磨成粉,可以立刻找台中工業區的小磨坊,下個禮拜就能看見原料出來,不需要公文來、公文去。」這樣一個可以快速做跨領域整合,動員產、官、學各方面資源的團隊,正是土肉桂推廣短期就展現成效的最重要原因。

這個團隊的動員力之強,影響力之廣,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包括了中寮鄉農會家政班、田媽媽餐廳、涵碧樓主廚劉宏峰、法義風尚主廚葉清祺、台灣觀光學院烘焙技術講師吳青華等來自地方的力量,維力、小磨坊、品高等調味料生產業者,華元、滋味珍、香里等食品業者,生產健康食品的方冠、明成、比歐、平和光等生技業者,還有生產醫療級產品的順天堂、科宜等,通通熱情投入。

蘇興川指出:「在參與的業者中,和吃有關的,就有28家,我們先動員其中的八家做示範,整合產、官、學和地方的力量,在四個月之內做出70道特色料理。我們希望從吃有關的東西先做起,形成大家對中寮肉桂的認識,然後再把產業鏈鋪好:從肉桂的種植、食品生產、銷售,通通串連起來!」

台灣土肉桂介紹
台灣土肉桂介紹

水土保持有成效

事實上,過去檳榔是中寮的黃金樹,中寮鄉多數農民靠種植檳榔樹為生,檳榔價錢好的時候,一分地所生產的檳榔,可以賣新台幣一、二十萬元,一甲地就是一、兩百萬的收入。但現在改種土肉桂,一台斤的肉桂葉只能賣24元;即使是已經投入土肉桂栽種七年的肉桂伯黃朝卿,這一、兩年來的收入雖然已經有了改善,但一個月也不過一萬多元。

但兩者相較,檳榔是淺根作物,肉桂是深根作物;檳榔破壞水土,肉桂保持水土。肉桂的產品是有機的,沒有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對人體有保健的功效;檳榔的產品卻會傷害人體健康,造成的社會效應,要花費很高的社會成本。尤其台灣土肉桂不像國外的其他品種肉桂,是取樹葉而不是取樹皮,所以不用砍樹,葉子可以不斷生長,生生不息,對於水土保持,更是居功甚偉。這也是王清峰專程拜訪肉桂伯,誠心希望他一定要堅持下去的原因。

蘇興川表示:「中寮鄉民棄檳榔而種肉桂,已經做了有智慧的選擇,所以工研院責無旁貸,要動員工研院所有可能的資源,協助他們把產業鏈建立好。」他感性地說:「弱勢團體總是比較不容易得到社會資源。很多弱勢的群聚,在這個社會上是完全沒有聲音的,也沒有力量去反映他們的困難和需要。這群沒有聲音的人,必須要由社會主動去關懷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聲音,沒有辦法找民代委員幫他們去發言爭取。」

把台灣肉桂送上國際舞台

除了食品與觀光的短程目標外,工研院針對肉桂的中長程規劃,就是拼國際化。「我們希望能夠將肉桂由原來的農作物,轉型成高附加價值的工業原料。」蘇興川說:「建立這個價值鏈的轉換,是我們的目標。如果透過客觀的科學認證,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台灣的肉桂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包括鐵、銅、鋅等,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台灣的肉桂就可以變成一個很好的生技產品工業原料;如此一來,就可以讓整個產業高值化,就不會受到消費者的選擇和季節的影響,能夠直接大幅改善農民的收入。」

蘇興川樂觀地指出:「當初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聚落,也是結合工研院量測中心、材化所、機械所等的力量,才能夠做出國際標準的實驗室,讓薩克斯風標準化;現在進一步想,未來我們也可以結合工研院創意中心、國際中心、生醫所、機械所的輔導團隊等,把台灣的土肉桂送上國際舞台。」

目前中寮鄉栽種肉桂的面積已達30公頃,種植者有50人,含一個產銷班20人(30人未加入產銷班)。未來預計將促進廠商投資5000萬元,一年可創造200個就業機會,推估每年可為肉桂產業帶來2億元商機。

肉桂伯的堅持
肉桂伯的堅持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