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Features

能元科技 以安全打造成長利基

文 魏茂國

在2008年11月的洛杉磯車展上,BMW車廠首次展出量產純電動車Mini E,馬達的動力輸出達150 kW(204匹),充滿電後最多可行駛超過240公里,最高時速則可達152 km/h,時速0至100公里的加速也只要8.5秒,且只需約2.5小時就可將電池充滿。生產這款頗具意義電動車電池的,就是來自台灣的能元科技。

能元科技營業處副總經理佘家棟解釋,能元科技所提供給BMW車廠的電池模組中各有106顆電池,而每輛車的電池系統則由48個模組組成,因此共有5,088顆電池。從電池的數量來看,為使電動車能有足夠的動力表現,電池模組的設計與整合技術,都具有極高的複雜度,但也展現了能元科技的重大優勢。

以「安全」為核心

1998年成立的能元科技,在2000年時購併了當時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並是全球第一家研發生產鋰電池,主要客戶來自軍方及醫療產業的加拿大Molicel公司,使得技術層次大幅增加。尤其承襲Molicel技術與資源的能元科技,更延續了「安全」的最大特色與深厚的研發技術背景,同時與國際大廠的配合度也相當高,因此能夠受到客戶的青睞,共同開發新應用技術。

佘家棟表示,近年來包括Sony、三洋(Sanyo)、LG、三星(Samsung)等國際電池大廠所生產的鋰電池,都發生過熱燃燒的意外事件;相對的,能元科技不僅沒有發生過這類事件,而且還能在顧及安全的措施下,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不過,由於電池是個需要大量資金與技術人才的產業,競爭相當激烈且利潤不高,以經濟規模創造獲利仍是主要經營方式之一;而2007年能元科技遇上大轉機而逐漸崛起,還是因為國際電池大廠的起火意外,導致市場缺貨所造成。

「電動車成長的速度快不快,就要看政府推動的效率及決心。」電池正是能源產業的核心技術,佘家棟認為,不論是對業者或消費者,都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有辦法鼓勵發展電動車產業;此時許多電池等相關業者即使虧損也堅持營運,看重的就是未來市場的起飛,並且從多方面估計,在2015年後電動車市場才會有比較顯著的成長。

產業必須標準化

雖然目前能元科技的產品主力,還是在筆記型電腦的電池組,並以北美為主要市場,也是最大獲利來源;但在服務客戶的經驗裡,能元科技也發現許多客戶要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因此從以往的電池芯製造,朝整合性的解決技術發展。能元科技已在電動工具機與輕型電動車的電池技術上有顯著成果,例如2005年與北美知名專業電動工具機品牌Milwaukee合作,成為全球首家成功量產電動工具機專用鋰電池模組的廠商,至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動工具機電池廠。

需要電池整體解決方案的客戶,在電動車產業更是明顯。但佘家棟也說,在車用儲能系統的發展上,「標準化」是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以能元科技提供BMW Mini E與納智捷(Luxgen)的18650規格電池來說,雖已證明其安全性與可靠度,但在車用認證測試的過程,也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且只要模組內有一顆電池或一項安裝有問題,就可能造成危險。

除了各家電池廠都朝向安全性、充電次數等方向發展研究外,能元科技也因應歐美車廠的需求,研發較大型規格的電池,並與工研院等研究單位合作,持續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如STOBA技術),以實現新能源技術的產業化。佘家棟認為,在電動車市場還未全面興起前,正是電動車廠與電池廠在標準上磨合的好時機,也有助未來的實際運行,像是充電站與電池交換站的設置,並可將台灣的創新技術推廣出去。

從台灣走向全球

佘家棟指出,台灣在馬達、電池、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等方面,都有能力提供電動車車廠進行生產組裝,能元科技在台灣也已有光陽、美博士等電動機車與電動腳踏車客戶,並希望能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直接生產提供當地電動腳踏車的儲能系統,以達到在地生產的好處,甚至在未來延攬當地的研發人員。

電動車產業的崛起,使各國擁有重新主導車輛產業與市場的機會。佘家棟仍強調,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要有持續的研發與資本投入,法令環境、配套措施與運行機制的建構,更需要以政府的魄力與力量來達成,例如充電設備、收費補助等,提供供電的便利性,並且愈快愈好,才可有效推動電動車的普及,而這些光靠業界是很難推動的。

其實以地幅較小的台灣而言,因需要移動的距離較短,電池技術與生產能力也較為成熟,更有強大的ICT產業為後盾,可供給電動車所需的整合控制機構與元件,因此相當適合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然而,因台灣本地市場規模小,外銷是必要的發展出路,政府也要有適度的規劃與獎勵政策,協助業者打開國際市場。

佘家棟說,即使是地域廣大的美國和中國,都亟欲大力發展電動車,德國、北歐等國家也相當積極,當然同樣也是台灣產業的發展機會;台灣更應該以領先的電池技術,開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沒有污染又安靜的未來,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