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Features

掌握趨勢 共創未

文/工研院董事長 蔡清彥

台灣現在正步入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在未來十年裡,國家的發展必須走向創新型經濟體制。這個願景也是工研院現階段發展的中心思想。

自主創新與營運模式

2011年九月,工研院幾位高階主管赴大陸進行了一次訪問,其中感觸最深刻的,就是這些大陸領導人只對兩項事物有興趣,那就是強調「自主創新」與學習「工研院的營運模式」。當工研院談到將來可能的兩岸合作的時候,他們也只對自主創新與工研院的營運模式有興趣。

對於他們的肯定,更說明了工研院長期致力於前瞻研究,以及尖端智慧財產權的產出,是對國家、對產業發揮功用的關鍵。在所有同仁的努力之下,這個轉型開始實現,今天工研院裡絕大部分的研究計畫,都是以產出「世界級」的智權,做為主要的評選門檻。

工研院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成果,在全球性的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得到肯定。因為工研院建立了前瞻創新的核心能力,才能在國家推動黃金十年的願景上扮演更大的策略性角色。

推動研發成果產業化

工研院成立至今,一直以「將研發成果產業化的研究院」自我期許。2011年六月,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提交歐巴馬總統「確保美國先進製造領先地位報告」(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Ensu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中,便提及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德國Fraunhofer Institute兩個研究機構,將技術產業化的典範作為。

要為黃金十年的策略盡最大的力量,工研院大幅提升綠能與生醫科技的比例至50%,期望將低碳經濟與生醫保健的大趨勢,轉化成我國產業未來發展與升級的重要契機。此外,為了推動產業的附加價值,工研院也將投入至少70%的經費在軟體、系統與服務科技的研發方向。未來工研院仍會以國家與產業的需要做為經營的主軸,和追求組織卓越的主要動力。

持續不斷的創新

要讓我國產業永續發展,最重要的研發策略主軸就是「創新」,產業要能永續生存,一次偶發性的創新是無法滿足產業的需求,必須持續不斷地創新,才能替產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當討論到創新時,就必須檢視創新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的現況。

矽谷一向被認為創新體系建構最完全的地方。其創新體系的四項關鍵要素:技術、人才、資金、產業,是環環相扣,緊密連結,一氣呵成的。然而,台灣在這四項之間並無很好的聯繫,若想要轉型成創新型經濟,就必須緊密地連結創新體系的各個關鍵要素,強化工研院與產業界的連結,才有機會實現不斷的創新,產生經濟效益。

科技啟動兩岸互利雙贏

很多人都已經察覺,兩岸「產業」的合作,將是台灣黃金十年願景裡的最大關鍵。台灣的發展要更上一層樓,為我們子孫的世代鋪設坦途,甚至只是要維持今天的局面,都需要盡快、充份地掌握大陸可以為我們帶來的機會。這不是一個「讓利」的局面,而是一個等量齊觀的「互利」局面。而「科技」,將會是其中最主要的內涵。我們能不能提出領先國際的「主導性智權」構想,是台灣產業能不能夠超越今天的格局,啟動兩岸「互利雙贏」的過程,從而實現黃金十年願景的重要先決條件。

這種層次的合作,勢必會是一個由兩岸企業主導的過程。兩岸政府的任務是開創環境、塑造商機。至於工研院,也強化在主導智權的策劃、落實前瞻科研工作,並以發展出超越美、歐、日、韓的技術為目標,為兩岸產業合作佈局全球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

台日合作進軍大陸市場

黃金十年的願景是放眼國際,如何發揮ECFA的力量,為台灣在國際上帶來新活力,並善用國際資源,也是黃金十年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從2003年開始參與蕭副總統領導的台日合作,2008年更接任亞東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後來成立的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的理事長職務。這段時間裡我和許多日本企業界的領袖對話,重點都在如何透過台日合作,來更有效地進軍大陸市場。

去年十月間,日本第一大金融集團的三菱日聯投資公司與工研院的創新公司,共同成立了台日企業創投基金,希望媒合日本與台灣企業在科技產業的合作。這類透過工研院的科技實力,來促成戰略性意涵更高的國際合作,也是工研院正在努力的方向。

日本著名的「東洋經濟週刊」,近期也用了46頁的篇幅,探討日本企業如何透過與台灣企業的合作,來進軍大陸。這種趨勢顯示,「台日中」未來產業合作,可以為未來兩岸產業的合作,以至於整個黃金十年的推動,注入更多的策略活力。

台日中新黃金三角

20多年前,台灣旅日經濟學者涂照彥教授提出「美-日-NIEs(新興工業經濟體)」三角(Triangle)成長論,指出在擔任市場開放和基礎研究主軸地位的美國市場,以及居於邊緣地位的NIEs之間,日本扮演非常重要的技術移轉的角色。不過,隨著美國經濟力量的衰退,加上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崛起,這種關係也逐漸改變。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由原先的「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成為台灣、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因此,自2009年我就提出「台日中新黃金三角」關係的論述。這其中台灣將位於樞紐的角色,因為台灣廠商佈局大陸既深且廣,再加上同文同種,以及ECFA所帶來的優勢,台灣最有可能成為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管道。

而台日之間的歷史淵源深厚,雙方產業的互補性強,再加上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產業外移的想法更加突顯。最近台日雙方簽署「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協議」,台灣更有機會透過與日本的合作,共同進軍大陸市場。

與美國創新體系的連結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與美國的創新體系連結。美國,尤其是矽谷,目前仍是創新的發源地,因此在思考新黃金三角關係的同時,台灣產業如何透過矽谷與美國的創新體系連結,引導國內具市場潛能之新技術、新產品的加速產業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