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Column

規模的力量

文/劉威麟

前一陣子中國首善陳光標來台助弱,將他在中國「高調捐款」、「作秀式行善」的風格,延伸到台灣各地,引起很大的聲浪。

有趣的是,類似的情形,在同一時間,也在美國發生了。

一月底美國網路界傳出驚人的消息,最近瘋狂投資美國幾家網站包括Facebook、Zynga、Groupon的俄羅斯巨富,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公司執行長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找來知名美國矽谷創投名人隆‧康威(Ron Conway),一起設立了一個叫做「Start Fund」的基金。設立一個創投基金沒什麼大不了,驚人的是,這個基金一出手,就是要「送錢」給所有超級早期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的旗下公司。

狂野的海灑

注意,是「所有」的!而且,不需要審核,從這一屆開始,包括以後未來的每一屆,只要你變成了Y Combinator旗下的公司,就可以取得15萬美元的投資(約新台幣450萬元)。而且這筆資金,不像傳統的要經過談判,談股權、談估值、談董事席次,因為這15萬不必馬上換成你公司的股票,而是在你下一次增資的時候,再換成股票即可;他們亦沒有限制下一次增資時整間公司總估值的金額,換句話說,如果下一次是等到兩年後才增資100萬美元,對俄國人米爾納來說也無所謂。

 這種策略可說是完全的「海灑」,他們看準了Y Combinator應該吸取了全美國最菁英的創業家,這一群公司裡,肯定有些會成功,事實上也有很多公司已經成功了,而且愈來愈多,所以,米爾納膽敢對這些公司「海灑」。

 而Y Cominator對於這樣的「寄生蟲」式投資法,看法又如何?他們應該也「欣然同意」,因為這樣對於他們以後再募集更多的創業家極有幫助,等於他們所出手投資的每一間公司,都保證有三至五倍以上的資金可以再燒一陣子。這種「不請自來」的聯盟,只要不要有太多負面的聲浪評價,當然是Y Combinator所求之不得的。

不過,這種狂野的「海灑」,果然還是出現了一些負面的聲浪。

據說,當Y Combinator對這屆的四十幾間小公司宣佈此事後,當天就有超過90%的創業家已經簽了名,接受了這筆15萬美元的資金。這是不必談股份、不必談估值的「簡單錢」,你說誰會不接受呢?但這種接近愛心大捐款的動作,雖然「受贈者」非常高興,但「旁觀者」包括許多網路人、留言者,皆不爽的喊道:「又是另一個網路泡沫出現了!」他們說,這種亂丟錢的動作,丟給一些完全不行的點子,真是網路泡沫時代才會做的事,「這樣對網路好嗎?」

我從這些故事,卻有另一個感想。無論是俄國人米爾納對美國的投資,或是巨富陳光標對華人的窮苦人捐贈,這種「海灑」的動作,在在凸顯出一個字:規模。

雨露均霑

網路人看到米爾納這樣瘋狂的「灑」出15萬美元,給40餘家公司,還包括以後每年每季的每一家新公司,都說他灑「太多錢」;問題是,對於米爾納來說,他花在三年總共上百家公司的投資,可能還不如他前一天買的一棟大樓。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無名小站的主要投資人是那次購併案的最大獲利者,大家也說他真的賺到了,賺了幾億元,但投資人同時在做的其他投資,單筆或許就已經遠遠超過那金額。

 這就是「規模」上的差異。事實上,網路的投資,對這世界上許多其他的投資項目來說,其實是最「便宜」的,也是金額最小的。對俄國人米爾納而言,平常進出這麼多錢,偶爾投一點在網路界,那有什麼!

重點是,如果那沒有什麼,為何米爾納會到現在才「出現」?為什麼以往我們都沒見過這樣的人呢?

那是因為,一般的富人都只玩「大」的、和他們同一規模的玩意。做生意的話,他們可能去造鎮、造學校、蓋大樓,一次都是幾個城市一起來,而且要和「更大的」銀行進行融資來做「超級大」的事業。這種思維也反應在富人的捐贈行為,我每天吃滷肉飯都會捐出發票,這是我這種小人物可以做的捐款,但看比爾蓋茲的捐款,則都是和某地方的學校進行一個長久的計畫,每個計畫至少上億元美元以上。所以,一般老百姓只看到,哇,怎麼每一個校園都有一個「比爾蓋茲大樓」?但根本不知道他們在玩什麼、怎麼進行、投資的金額等細節。

這時候,當米爾納真的把他平常在玩的那些錢,整個「海灑」到網路界,大家看到這些一個個15萬、15萬、15萬,好像「下雨」一樣,灑在每一個新創網路公司身上,其實只是富人發揮了「規模」的力量——不再只玩「大的」,而灑在無數的「小的」。

至於這些富人的行為,是否對社會產生任何影響,就不予置評了。但我覺得這種「規模」的力量,不一定只有富人可以使用,一般小人物的我們也都有機會運用。

往下的效益

想一想,如果你已經工作十年,你的智慧,有沒有可能是剛進公司的新手的二至三倍?如果你是已經練習了五年的老手,你的實力,是不是其他生手的五倍?

 大部分的人,皆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規模的力量,因為多數人在職涯的過程中,永遠都是「往上看」的,永遠都只看到「和他同一屆」的人,在其中競爭,在其中比較,希望能打敗這些同一屆的人,再往上走一層,然後又會和另一批更厲害的人繼續爭奪更高一層的位子。我們身在其中,永遠不懂得「跳出來」,不要再比「高」,而是跑到某個低我們很多的層級,去發揮「規模」的力量!

試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可不可以跳離我們現在的世界,往下面跳兩層、三層,運用這些專長,規模化的「海灑」出來?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實踐這樣的做法?

 今天你工作了七年,薪水是剛畢業的兩倍,你一定跑去買兩倍的基金,也一定在和自己同年齡的人爭奪更高的職位,副理爭完了爭經理,經理爭完了爭協理,再爭總監、副總裁……,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其實早就可以往下去規模化的「海灑」了,卻永遠得不到海灑的機會,因為我們始終陷在自己的層級裡!

或許趁著新春期間,一年伊始之際,我們應該「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跳脫出來,讓它規模化的海灑到比自己低很多的層級,讓自己反而突飛猛進三級跳。在某塊領域裡,每個人都有做米爾納的實力,每個人都有做陳光標的機會,只是看看自己有沒有找到它,然後「跳出」那競爭的迴圈,不再「往上」汲汲營營,而是「往下海灑」,讓這些年的努力轉換成驚人的規模效益!

(轉載自「Mr.6—趨勢、創業、網路、生活」部落格http://mr6.cc)